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宋代雕砖壁画墓中“妇人启门”形象略探 李静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6-12-01 08:36:25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宋代雕砖壁画墓中“妇人启门”形象略探

李静(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 要:“妇人启门”图像形式“耐人寻味、构思奇巧,这种墓室壁画有许多不解之谜,被学术界关注,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本文以宋代“妇人启门图”为关注点,从“妇人启门图”前人研究梳理、“妇人启门图”的起源和发展,略探宋代雕砖壁画墓中“妇人启门”形象。

关键词:雕砖壁画;妇人启门;图像形式

一、“妇人启门图”前人研究梳理

对于“妇人启门图”的研究,宿白教授首发其凡,饰有这一装饰的河南禺县白沙一、二号墓是北宋末年的墓葬,因此宿白先生广泛搜集了时代与之相近的有关发现,诸如宋辽时期的塔、幢,宋金时期的墓葬、塔、石窟等等,并且列举两处东汉时期的发现,认为是其渊源之所在。宿白先生虽然只是在《白沙宋墓》的注释中简单论述了“妇人启门”图像,主要以引述文献和材料来印证。但后来的学者对此图像的研究均以此为基础。

梁白泉先生著专文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使这一问题再度引起学术界重视。梁先生在肯定宿白教授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认为这一题材似反映了一个故事,反映了中产阶层的地主、商人戎官吏的思想追求和生活趣味。梁先生认为典籍的记载很难与这一装饰的特征完全相合,因而只作了两个“推测性”的解释:其一,“它也许反映了世俗人们对神仙道术的追求”;其二,“它也许反映死者对墓地安全的考虑,属于一种民俗信仰观念的表现”。此外,他还推测这一题材有可能反映元稹《莺莺传》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故事情节[1]

刘毅先生著文认为“这些启门的青年女子是代表了墓主生前的侍女姬妾之属。”郑滦明先生肯定了刘毅先生观点的基础上,又将宜化辽墓壁画中的此类题材分为表现侍女和姬妾两类[2]

刘耀辉先生则认为“妇人启门”图重点在于“启门”而不是“妇人”,这个观点也给后来研究此类图像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3]。郑岩先生在《民间艺术二题》的附记中,将启门题材的资料及前贤的研究进行了详尽的陈述。经过多种资料的了解和分析之后,他对宿白先生的观点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妇人启门图本来就是一种纯粹的装饰手法,是东汉晚期民间工匠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因其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因此在民间久盛不衰,但很难说有什么具体含义[4]。冯恩学认为启门只是利用侍婢出入门表现居宅和家内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含义[5]。李清泉先生则认为“妇人启门”图像作为一种艺术语汇,能够经久不衰并且始终保持着整齐一律的风格和样式,其背后必定连着一套为当时人普遍认知的符号象征逻辑。结合中唐以后儒学与礼教的复兴以及当时文学领域里对“启门”的描述,得出了“妇人启门”图是对“寝”的暗示,墓室的结构正是当时流行的“前堂后寝”的表现[6]

张鹏从绘画的角度和门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当时宋代乃至全国女性的生存形态、情感形态的最生动鲜活的物化形式,体现的是思妇怀远的情感,这种个体的相思之情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进而上升为全人类共通的情感[7]

易晴从“妇人启门”图像所处的位置进行研究,认为“妇人启门”所启之门,乃通往“万物初萌混沌”的“黄泉”之门。

目前对“妇人启门”图研究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是对启门之人身份的考察,有的学者认为是代表了墓主人生前的侍婢姬妾说;第二种是作为墓饰的意义:一方面认为是对墓主人世俗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是对神圣空间的暗示;第三种认为是对当时妇人不出中门的反应;第四种对上述论证提出的反驳,认为“妇人启门”图像只是纯粹的装饰手法,并没有实际意义。

而要了解“妇人启门图”的意义就必须要回归到图像本身,回归到图像的起源。

二、“妇人启门图”的起源和发展

“妇人启门图”在宋代墓葬中极为流行,特别是在宿白先生提名之后,学界对这一图像模式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而这一图式却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墓葬当中,可以说,汉朝是这一图像的初始期。

汉朝时期,墓葬图式的刻画媒介主要分地下墓葬和地上建筑,地下墓葬包括墓室壁面、石棺石椁和随葬明器等,地上建筑包括祠堂和墓阙等。

目前已知最早的“启门图”出现在山东苍山城前村画像石墓的前室东壁门楣的正面(图1)。画面中,“门扇一闭一开”,“门内刻二人,左拄杖,右执扇。房旁一人捧盾恭候车骑,”且该墓墓葬石刻题记写明此墓为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墓葬[8]。在弄清楚了这一图示的肇始于汉朝,下面笔者将讨论“妇人启门图”在这一时期的刻画载体和图像形式。

1 山东苍山城前村画像石墓,前室东壁门湄正面画像

汉朝时期,“妇人启门图”广泛出现在山东地区、苏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并且这几个地区的墓葬当中对这一图式的刻画基本上是相同的。以下,笔者将举这几个地区的“妇人启门图”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山东地区发现的这一图示为山东沂水后城子女子启门图像(图2),该画像左部已残,但根据对称构图可以得出大门左右均为子母阙,《汉画像石全集》中有这样的注解:“亭门半掩,一女子露半身作向外探望状,门外有二吏执棨戟相对躬身而立”。[9]苏北地区为江苏徐州青山泉白集祠堂东壁画像,图像有着明确的分层,最上面三层是以东王公、神禽异兽组成的天上世界,“从第四格开始,至第七格止,主题着重画迎宾图”,“底层为正屋,大门半掩,门上饰铺首,有两侍者侯立大门两侧,屋前宾主共七人”,第七层则是车马图[10]。四川地区“妇人启门图”的数量相比其他两个地区更多,据盛磊在《四川“半开门中探身人物”题材初步研究》中的整理,十五座汉墓中,有十三

2 山东沂水后城子女子启门图像

3 江苏白集汉墓祠堂东壁

座墓葬是“妇人启门” [11]。下面,笔者将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刻画在石棺上的有四川荥经石棺(图4),石棺画面中“妇人启门图”位于正中并前凸,相对靠后的两幅图像左边为一对正在接吻的男女,右边是西王母,图像两侧对称分布两只神鸟[12]。刻画在墓阙上的

 

 

4 荥经石棺

有四川雅安颐阙(图5),该图式刻画在右阙正面上层,内容为“仙人半开门图,正中一仙人左手扶门,探半身于门外,门外左边一方士持节杖而跪拜”,“门外右边有二人”,“均是求谒见者” [13]

 

5 四川雅安高颐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妇人启门图”伴随着画像石的式微而消失,也不曾出现在南北朝盛行的模印画像砖当中。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士族门阀的兴起,玄学的盛行,使得墓室里面表现生前和死后画面的题材的图像没有了理论基础,随着反映现世生活的建筑的消退,“妇人启门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发展到唐代,“妇人启门图”呈现出复苏的趋势。这个时期,“妇人启门图”也出现在墓葬当中,主要出现在唐朝末年五代时期,如:五代李茂贞夫妇墓M1端门仿木作雕砖门楼上的“妇人启门图” [14],五代彭山后蜀宋琳墓直接传承了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棺上“妇人启门图”的表现形式,在棺前后两端设仿木结构的假门并刻画“妇人启门图” [15]。这个时期的启门图式仍然没有脱离汉代以来的升仙气息,整幅画面表现的都是墓主人的升天场景。相反的,这一图式在佛塔、墓塔、经幢等地面建筑上更为盛行,如:陕西长安樊川竹园村唐代石塔和山东长清云岩寺唐惠崇塔、山东长清灵岩寺惠崇塔、四川大足北山石刻等。唐朝“妇人启门图”在刻画载体上虽有扩展,但其功能还是没有改变的,依然是表现丧葬文化的图式,对此,韩小囡中已有论述,故不赘述[16]

到了宋朝,启门图像才开始真正的兴盛起来,从墓室壁画、雕刻、石棺、到地面的经幢,甚至铜镜上都有出现。宋朝贵族社会而对解体,经济的发展、世俗生活的日渐丰富多彩,使得等级森严、具有浓重升仙气息的墓葬艺术表现方式崩溃,至此,一种世俗化、平民化的墓葬艺术表达方式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唐宋时期不同载体上的启门图,图6

6 唐至宋元时期出现于不同载体上的“妇人启门图”,图片来源: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版,第28

以上各个时期“妇人启门图”的刻画载体虽略有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丧葬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妇人启门图”不可避免的与丧葬图示产生联系,表现着不同时期的丧葬文化。而且,通过观察也可以看出,半身探出门外观望的“妇人启门图” 基本上是按照这种不变的图式出现在不同的代表丧葬的媒介上,这种丧葬图式有一定的稳定性,作为一种稳定的丧葬图式发展到宋朝,一定有它自己特殊的含义适合于丧葬文化,而不是单纯的一种装饰图案。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妇人启门图”并不是单独出现在某个表现丧葬文化的媒介上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图像伴随着该图式刻画出来,如前文提到的山东沂水后城子女子启门图像,门两侧有对称而对阙楼和门吏,再如北宋时期,门两侧为对称的破子棂窗或者表现家居生活的装饰。那么,扩展到整个墓室空间,“妇人启门图”必然也与墓葬整体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贺西林所说“墓室壁画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其分布自然要适应建筑的空间结构,同时,作为丧葬绘画的性质,其布局安排必须体现一定的功能,反映特定的象征意义” [17]。那么,落实到北宋时期的雕砖壁画墓,必然也循守着这样的丧葬制度,它体是家庭院观念在地下空间的再现。

 

参考文献:

[1]梁白泉.《墓饰“妇人启门”含义蠡测》,《中国文物报》,1992118

[2]郑滦明.《宣化辽墓“妇人启门”图壁画小考》,《文物春秋》,1995年第2

[3]刘耀辉.《晋南地区宋金墓葬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郑岩.《民间艺术二题》,《民俗研究》,1995年第2

[5]冯恩学.《辽墓启门图之探讨》,《北方文物》,2005年第4

[6]李清泉.《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收入《中国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巫鸿、郑岩主编,文物出版社,20119月第1

[7]张鹏.《辽墓壁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0级博士学位论文

[8]张其海.《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年第2期,图片引文均来自于此

[9]焦德森.《中国汉画像石全集·第三卷》,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465

[10]尤振尧.《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1年第2期,第140141页。

[11]盛磊《四川“半开门中探身人物”题材初步研究》,收入《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

[12]李晓鸥.《四川荥经发现东汉石棺画像》,《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

[13]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历史学院,2002年版,第172930

[14]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五代李茂贞夫妇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22

[15]四川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四川彭山后蜀五代宋琳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第22

[16]韩小囡.《图像与文本的重合——读宋代铜镜上的启门图》,《美术研究》

[17]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

作者简介:
李静(1965—)女,甘肃张掖市人,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版画理论与创作研究。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