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浅谈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向艳华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7 13:08:00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浅谈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向艳华(云南省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 要:云南花灯舞蹈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云南花灯舞蹈是活泼、欢乐、优美、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云南地区人民生活的写照,更陶冶了群众的精神世界,这项具有独特云南文化特色的花灯舞蹈是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发展的,笔者通过本论文浅层探讨了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前景,提出了在保持云南花灯舞蹈特色精髓的同时进行大胆创新的想法。

关键词:花灯舞蹈;民族文化;创新  

一、引言

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浓郁的地区,保存着众多出彩的戏剧传统舞蹈。其中云南花灯舞蹈是一种备受云南当地各个民族喜爱的歌舞小戏。云南花灯舞蹈的起源和形成虽然有着众多不同的学术见解,经过大量书籍借鉴分析,可以总结出云南花灯舞蹈的地方民族特色是由于分布范围较广,长时间与其他传统文化借鉴和融合形成的。云南花灯舞蹈这种具有表现人民生活状态,反映社会伦理内容的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成长历程,蕴含了云南地区的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云南地方戏曲花灯艺术中花灯舞蹈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逐渐脱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且可单独演出的舞蹈体系。在这一舞蹈体系中,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舞蹈艺术风格,从而积淀了各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风俗风貌等。

二、云南花灯舞蹈概述

云南花灯是一种代表云南地区特色的传统戏剧并且盛行于此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它涵盖了歌曲、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群众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喜剧形式呈现,以生活中的小事突出艺术美,是云南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文化色彩浓厚的云南花灯体系中云南花灯舞蹈显得尤为重要。云南花灯舞蹈最早源于中原“社火”活动中的民间歌舞,经过发展和演变逐渐脱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且可单独演出的舞蹈体系。它的舞蹈动作柔和优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舞蹈内容丰富,从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得到了云岭“山茶花”的美名。

1.云南花灯舞蹈的形成过程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孕育了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云南花灯舞蹈。关于云南花灯舞蹈的起源与形成说法不一,但总体看来有很多相似之处。云南花灯舞蹈作为云南花灯戏曲这一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与云南文化融合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舞蹈动作与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

据记载,明人谢肇浙在《滇略·俗略》一书中曾提到“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之鳌山诸戏。然皆染纸为之,无他奇巧,市上结彩为架,作松棚为小屋,然爇灯其中,游人歌舞达旦,然仅十三至十五而止。至于花爆烟火之属,皆远不逮他处。”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云南花灯还处于最初的形成时期,人们为了庆祝节日或者在社火活动、祭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文化形式,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明清时期,云南花灯开始逐渐从依附于庆祝活动而存在的形式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艺术形式,由于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也给云南花灯舞蹈的形成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诸多花灯舞蹈流派,也就有了不同的舞蹈风格,造就了花灯舞蹈的多样性。

辛亥革命之后,云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花灯舞蹈随之也发生了改变和突破。在剧目方面,开始套用曲艺善书中的曲目,出现了《白扇记》、《金铃记》、《蟒蛇记》等;在造型方面,收到滇剧文化的影响,开始掺杂了一些滇剧中所出现的化妆和表演形式;在音乐方面,吸取了《十杯酒》、《虞美人》等音乐,对传统的曲调进行了改编。这一系列突破性的改变,使云南花灯舞蹈有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演形式。

紧接着云南花灯舞蹈迎来了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歌颂红军、宣传抗战的花灯小戏,如《张小儿从军》、《新兵军别窑》、《茶山杀敌》等花灯戏,当时称之为“红军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批热爱花灯舞蹈艺术的学生编演了《农村一家》、《血海深仇》等剧目,当时称之为“学生灯”。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出现现代剧,并且云南省花灯剧团对传统的剧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国庆十周年之际,云南省开始把花灯舞蹈带去邻国进行演出。

在云南花灯舞蹈不断演变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经典剧目,也形成了不同的花灯流派和舞蹈套路。

2.云南花灯舞蹈的特点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云南花灯舞蹈逐渐形成了十个支系: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腾冲花灯。虽然花灯舞蹈的支系十分多,但是在其特点上都大同小异,颇为相似。

云南花灯舞蹈在表现内容上丰富多彩,在音乐上轻快动感,在剧目情节上明了简洁,整体来说云南花灯歌舞质朴明畅,娴雅特别,曲风柔和,风致明朗,是云南人民十分欢迎的民间艺术。云南花灯舞蹈最大的特别当属他的“崴”。在民间甚至有“无崴不成灯”的说话,“崴”的来源有种说辞是由于云南地区处于高原,山岭较多,人民在田地劳作的时候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十分容易“崴”,随之这些平时出现在生活中的动作就被人们进行美化升华后所糅杂到舞蹈当中,从而形成了云南花灯舞蹈中的“崴”。他要求腰、胯的扭动幅度大,并且要灵动协调,在扭动的过程中要身形自如。从其舞蹈的律动上大致分为了“小崴”、“正崴”、“反崴”三种,不管是哪种形式,其重点都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慢慢的随之顺出;手的姿态伴随着脚步的动作像柳条一样自然摆动,因此“崴”的手势有“风摆柳”一说。“小崴”作为“崴”中最基本的节奏,他质朴轻快,风致鲜明,在走场流动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配合在一些欢乐的小调演唱中呈现出来。“正崴”在节奏上正好与“小崴”截然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然后出现一个特别明显的向上动作,在中板较容易出现,有优雅明畅的特点。“反崴”的节奏主要是胸部在一个平行空间内横向移动,在较短的时间过程中迅速的变换重心,从而形成了流动中的三道弯。“反崴”多是用来表现抒怀和潇洒类型的花灯歌舞。“崴”隐藏在每一个花灯舞蹈的动作中,处处可现,从而形成了云南花灯舞蹈的一大风格特色。

除此之外,花灯舞蹈的特点还有大量道具的使用、集体舞蹈的出现、“扇花”的灵活运用以及剧目穿插等特点。总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风格才形成了带有民间民族特色的花灯舞蹈。

3.云南花灯舞蹈的艺术价值

从云南花灯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云南花灯舞蹈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根据现实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和文化习惯的具体化,是云南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浓缩和形式表达。它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舞蹈形式,有着与其相对应的舞蹈文化。云南花灯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从舞蹈形态中透露出云南地区人民最质朴、最真实的“语言”自我,涵盖了人民在情感以及审美上所存在的一切特点,对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花灯舞蹈在云南地区的现状

花灯舞蹈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经济与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了花灯文化的的云南大环境不断发生改变,随着流行音乐和舞蹈的兴起,以及影音技术的进步,给云南花灯舞蹈带了巨大的冲击,云南花灯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1.作品的主题及内容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云南花灯舞蹈如何发展和传承,如何反映新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如果云南花灯舞蹈的表现形式、剧目内容、艺术审美品格无法与时俱进,将失去生命力。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学习花灯舞蹈的人越来越少,给传承和发展带了很大的困难。云南花灯舞蹈根据地域的不同,在创作中有较小的差异,但是作品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文化的内容上。如果一直不更新舞蹈元素和剧目内容,就容易给大家带来云南花灯舞蹈内容过于陈旧的认识,从而使对云南花灯舞蹈的关心与保护程度下降。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云南花灯舞蹈的内容更新程度缓慢,创作者缺乏在当代艺术大环境下需要与时俱进的认识。

2.作品的内容距离感较强

    尊重大众的审美习惯,努力探索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使云南花灯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创作出符合城市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社会生活客观需求的艺术作品是一个优秀的花灯舞蹈继承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云南花灯舞蹈本就起源于群众生活,如果作品还一味停留在创作前期,那就很难和现在的青少年取得共鸣,从而失去很大一部分受众群体,云南花灯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就无法与公众进行互动,那么就仅仅成为艺术家个体意志的表达。再加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现代艺术中去。因此,对云南花灯舞蹈的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可否考虑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新的改编,在音乐的运用上可否在不抛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四、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策略

云南花灯舞蹈作为一种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是时代、文化和人类心理需求的产物。人类新的生活环境,成为促使云南花灯舞蹈以新的表现语言为审美标准,创作者在针对其创作类型与内容上做到与其他舞蹈文化相融合,在音乐上做出大的突破,并且保持云南花灯舞蹈的精髓。

1.传承

云南花灯舞蹈的继承与发展是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在其保护和发展方面,早已成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鲜明地域性的地方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根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形式首先要依靠本地人来传承,如果连自己本土的人都对地方特有的艺术形式漠视,那么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平台,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到底都是空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云南花灯舞蹈,在云南省官渡区存在一个目前唯一一家花灯传习馆,以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的方式,对云南花灯进行保护和传承。

从学生抓起,是对云南花灯舞蹈保护与传承的一大举措,是让学生了解云南民间艺术的大好机会,也是最能激发同学们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学生们的欣赏、分析,将乡土的、民族的、时代的地域文化作为教材的补充,成为整个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认识,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接触,提高个体的整体艺术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到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2.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花灯舞蹈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云南花灯舞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统舞蹈文化层面,而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合二为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使得花灯表演更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也给花灯舞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表演服装上可以加入现代元素,音乐的应用,舞台的布置,表演形式等方面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

云南花灯舞蹈在当下重新兴起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创作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实现表演、传承与创新三者相互影响。云南花灯舞蹈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创新意识,还要求创作者根据大量创作成果进行前期参考与探讨,注重利用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提高审美主体的参与程度,使得整个云南花灯舞蹈的底蕴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例如,花灯戏《小姐与长工》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可以称之为云南花灯从民间文艺走向舞台艺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部作品。《小姐与长工》的新作品从当代人民的审美角度出现,做了突破性的变革,单从人物塑造方面看,剧中人物二姑娘在性格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变得更加灵活,更贴近现代人的性格特征,使整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就给整个花灯舞蹈的演出带来了更紧密的节奏感。

3.融合

众所周知,云南本就是一个文化产业丰富的地区,特别是民族文化。面对云南花灯舞蹈的继承和再现繁荣的问题,提高人民对云南花灯文化的认识可以通过历史再现,针对青少年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中加入云南花灯舞蹈这一元素,既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领域又对云南花灯舞蹈的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花灯舞蹈进行宣传,比如将花灯舞蹈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历史再现,甚至可以在群众聚集的公园、广场开展花灯舞蹈的公共演出,在旅游景点进行花灯舞蹈的展示,还可以带动花灯舞蹈周边产品的销售。不管是什么艺术形式,都需要审美主体提高自己本身的审美能力,接受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精神文化。

创作者针对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地艺术求创新求发展的主旨,如何在力保云南花灯舞蹈特色的同时与当代突破风格的舞蹈艺术相结合;如何规避艺术环境下生拉硬扯的艺术借鉴,是所有业内人士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质的舞蹈创作,反复的加工提炼,通过舞蹈中的人物形象的创新与拓展,使得云南花灯舞蹈的延续更加有意义。也只有这样云南花灯舞蹈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交融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更加频繁强烈。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互融式发展是当代世界文化系统演化前进的内在特性。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和遗存。我国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这些文化遗产代表着我们祖先曾经创造的灿烂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面临着各种新的复杂情况和艰巨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努力强化对其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伦裕、苏天祥著.花灯舞蹈[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

[2]顾峰著.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J].云南.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

[3]吴桐、杨璐著.戏说云南——花灯音乐、舞蹈之美学浅析[J].前沿.2013(12)

[4]刘金吾著.云南舞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3

[5]李昆生著.云南艺术史[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12

[6]金重著.云南花灯[M].云南.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