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小团体建设现状探索研究 黄兆凡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18 08:50:32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小团体建设现状探索研究

黄兆凡(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6

摘 要:校园里各种学生组织的存在是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学生会、协会等学生组织成员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大学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专业知识,要成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班级的执行落实,研究基于对一个学生组织成员的观察研究,探究发现小团体建设现状。

关键词:小团体;环保类专业大学生;校园文化

小团体是非正式群体的一种,这样的非正式群体以个人情感、兴趣爱好为 纽带将正式组织成员二重组合联结。小团体发展不当将导致个人主义滋生,将破坏正式组织的团结,然而现实 生活中却不可能消除小团体现象,个体从正式组织中寻找身份归属,从非正式群体中寻求情感依赖,小团体的存在活跃了正式组织的交流气氛,并为正式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增强战斗力,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象牙塔,还是环保类专业大学生走向职场 的加油站,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的四年时间在各个学生组织中锻炼自己的就业技能。

一、背景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教育要求的是整体划一的整齐,排斥小团体主义,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才有利于当前国情下的社会建设。不可否认,小团体是异质化群体中必然存在组织形式,在一个目标统一、纪律严明的组织内,成员还是具有各自的生活世界,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是小团体建设成为正式组织的粘合剂和润滑剂,是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成份。有学者研究表明,二战当中德军和美军在装备、训练素养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德军的伤亡比率要低得多,原因就是他们的军队当中活跃着大量的小团体组织,在实际的作战现场相互之间能够做到有利的相互帮助和掩护。而不同时代的群体意识形态特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小团体建设封闭性过强引发的狭隘小团体主义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大学校都会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是党团在大学最基本的建设内容之一,百花齐放的各种社团不断涌现,针对学科的各类竞赛精彩纷呈,这样的校园生活安排为的是让环保类专业大学生能够避免单一的班级学习生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结识不同学院的伙伴,多重形成自己的人际圈子。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小团体建设有着充沛的动力,但在实际中主要会产生以下两类问题:第一是因为参加校级活动而与本班级同学的关系淡漠。校园的学生组织中主要有校级的组织和学院级的组织两大类,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校级组织更加光荣更能锻炼人更能结识到新的朋友。有不少表现优秀的环保类专业大学生活跃在校级层面的活动中,但却和学院、班级的联系较少,甚至有的同学不认可他的综合能力。对于个人而言,班级始终是环保类专业大学生成长的大本营,部分学生可以在校级组织层面形成自己的团队但却缺乏班级同学的支持,在工作实践上收益不小,但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在校级学生组织忙碌工作的学生干部形成的气质和说话办事方式和普通学生分离,在校级学生组织所构成的小团体中产生优越感,瞧不上班级的其他平庸的同学,在客观上和主观上没有时间参与班级活动。这样的情况客观上助长了“小团体主义”思想。

第二是社交活动范围极小。理想中的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应该是广交朋友方可谈经论道,现实中大部分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和其他学院同学很少交流,对于同一个学院的其他年级、其他专业、其他班级都可能相知甚少,有时甚至仅仅局限于一个宿舍。现代环保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但是想法却很少,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会减少自我和他人的联系,没有交流就没有烦恼,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宿舍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已经足够填满他们的交往欲望。在有限的时间里网络和游戏占据了大半,在有限的表达精力中宿舍成员带来的“爱恨情仇”消耗大半,各种阿Q式的鸡汤散文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有一两个好友足够,种种原因导致了环保类专业大学生社交活动极度缩小在宿舍内。当代环保类专业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地方文化的影响,在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家庭贫寒、区域性格特色等等原因也会造成环保类专业大学生思想封闭、沟通和交流意愿不强的现实。过度蜷缩的交流圈子不利于班级的团结,以宿舍为单位将学生区隔开来,将进一步导致班级成员之间的漠然和远离中心,这样的情况在女生之间、男女生之间更为甚之。

三、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小团体建设意义性不足导致的悬浮型班级组织

正式组织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遵守清晰的组织规则将人群组织起来;在其中的非正式组织以业余爱好、情感等因素二次聚集。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学校——学院——班级”为支撑的组织网络进行,在环保类专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总体目标下,良性小团体组织的出现推动班级文化主阵地建设,进而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由学校做出顶层设计,学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最终落实在班级体的参与上,班级成员对于上级活动的执行落实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效率。

班集体活动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全体成员的支持,不能仅仅依靠班委的努力,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班集体活动得到成员的支持需要大家的目标一致。如果班级体的非正式组织和班级目标相悖,那么丰富校园文化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大学校园里充满着各种可能,但是班级是所有学生最后的大本营,班级作为一个足够大的群体组织,提供了人力、宣传、网络技术、文字编辑、情感支撑、生活帮助等各项功能,所以班级是有能力完成学院的任务要求的。当前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班级中出现以宿舍为单位的消极参加班级活动的现象,“消极参与”的背后不是对抗式的反文化传统,而是因为该小团体对于校园意义的丧失,没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收获意义,选择网络和游戏世界的虚拟价值,类似古希腊的犬儒主义学派。这样一种与班级文化背道而驰的小团体建设对其个人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对班级目标的执行带来困难,导致“悬浮型班级”的产生,这样一种班级,班委无法正常开展基本工作更别提发展性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必须投如大量精力在这样的悬浮型班级,才能保证班级顺利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冬莲,杨小青.健美操“小团体”教学法对环保类专业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7,07:104-107.

[2]张梦飞,杨舒眉.论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小团体主义思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社科纵横,2010,11:154-156.

[3]张梦飞,黄生成.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小团体主义思想的表现与成因[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298-300.

[4]杨晨.社会网视野下环保类专业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小群体网络结构演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5]梁志辉,魏剑波,刘尧. 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小团体”活动规律初探——基于华南农业大学的调查分析[J].时代教育,2015,10:55-56.

[6]郭艳蕊.当代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寝室文化内容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