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探析 张一丹 吕倜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05-22 10:35:1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高等学校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nsz2015-19)的研究成果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探析

张一丹  吕倜然(海南医学院  海南海口  571199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挑战,民族精神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与方式有待创新、民族精神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化、市场经济不良现象、高校民族精神传承断层、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优秀民族文化的浓缩和精华,是推动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精神支柱。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彼此连接,形成了多元文化环境。作为信息化主体人群的大学生,这种庞大的信息以及多元的文化环境,改变了他们的沟通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作为民族精神教育主要阵地的高校,不仅受到了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自身处在既无承上也无启下的尴尬境地,存在着教育内容与方式单一、不重视教育的实用性与时效性等问题,内忧外患导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停滞不前,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环境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挑战,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不足,践行民族精神行动力弱、效果差,民族精神在影响大学生个人生存与发展、实现大学生目标理想中的作用明显弱化,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堪忧。

1.民族精神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然而,总体看来,高校并未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只是零散的、分散的实施相关教学和活动。从教育观念来看,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还未认识到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没有高度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部分高校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认为只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忽略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民族精神教育不仅依靠学校教育,还需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合力作用,但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高校专门从事民族精神教育的教师较少,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相关工作,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全面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头脑、融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教育机制来看,高校并未形成系统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管理机制、评估监督机制、反馈激励机制等,民族精神教育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

2.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和方式有待创新

从内容上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还未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通过什么课程讲授民族精神、向学生传授什么教育内容、如何分配课时等,这些并没有统一的规划。高校也未设立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一般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到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等内容。除了一些文史哲的专业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涉猎相关内容外,非专业学生知之甚少。此外,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内容还缺少一些文化经典的设计,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从方式上看,理论讲授和单向灌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收。这种硬性灌输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难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缺乏讨论释疑,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外,缺少针对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主题鲜明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无法达到融合统一,造成知行脱节的现象。

对于教育者自身来说,对民族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要足够准确和重视,不能将其理解为过时的时代产物。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更要紧跟时代,紧跟时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观念进行引导,逐渐培育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一份讲义、一个课件用几年都不更新,不去赋予民族精神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也要避免过于集中在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更应该走出课堂,比如参加升国旗仪式、参观历史遗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学雷锋月活动、邀请优秀人物来做报告、开展民族精神读书会等等,让大学生积极投入其中。

3.民族精神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大学生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全面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然而,现实的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认同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渴望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反对危害国家安全和破坏领土完整的行为。但他们也常常对现行的政策产生疑惑,对很多社会现象的产生不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的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了解;有的学生没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有的学生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严重,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有的学生看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后,极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学生反对不文明行为,但自身却缺乏自律;有的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只有加强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高校只有不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有效地履行好高等教育的职责。因此,高校应不断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不足,形成正确价值判断。

二、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尤其是文化的全球化,使得各民族思想文化得到空前未有的交融借鉴,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对劣势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在文化全球化中一些处于弱势和落后的国家如何在汲取先进文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独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高校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学生出国学习,教授出国讲学,境外大学来华办学,教育全球化的时代也悄然到来。学生、教师从这个国家流动到那个国家,一起流动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学习方法,更有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还会影响他们主流意识形态、民族精神文化和实践活动过程的价值取向。

2.市场经济下的不良社会现象

200912月,《人民论坛》策划了一次大型的社会调查,题目为“中国未来1010大挑战”,发放的8000多份问卷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未来10年将要面临的10大严峻挑战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多元化形成了社会格局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而这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有了更多的参照系,从而形成了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官员腐败、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等,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逐年增长的就业大军以及就业难问题使得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丧失信心。

3.高校民族精神传承断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我国的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但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出现过几个断层期:近代思想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广大青年更是将目光聚集到西方文化上,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等等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建国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未加选择的除四旧导致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范围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悄然变化,由其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也在冲击着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包括高校自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功能发生的改变,重硬件配置却忽视软件供给,没有对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以及采取相关有效的方法,民族精神传承断层现象继续存在。

4.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缺乏有效监督

    民族精神蕴含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需要利用各类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进行辅助与强化。高校大学生作为手机网民的主力,手机端最常用的功能一般有电影、电视、网络新闻、QQ微信等社交网络、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网络直播等等。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电影、电视为了提高其收视率并没有对民族精神教育传播承担起责任,渗透着民族精神的有内涵、有深度、吸引人的电视电影作品少之又少。网络新闻为了提高其点击率对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培育置若罔闻。网络直播为了吸引眼球、制造卖点更是不断刷新下限。此外,对媒体监督也存在很大问题。当今社会,媒体数量之多,信息传播之快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这种环境下媒体谨慎自律、尊重事实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缺乏对媒体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往往使得一些不是事实的甚至是一些不正确的、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也在不断传播。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缺乏监督媒体的不负责任的传播直接断送了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场域。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在深入了解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形成以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机制四位一体的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模式。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方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传统文化课授课、专业课结合、社会实践引导、第二课堂补充、学生突发事件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服务等有效载体,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要借鉴国外民族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管理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绍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思想教育研究,2011(1)

[2]杨毅、张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4(11)

[3]王欣.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略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4]宇文利.当前我国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困境和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5]黄亚果.中国梦教育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

[6]温静、王树荫.试论中共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创新.教学与研究,20124

作者简介:

张一丹(1982--)女,汉族,海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吕倜然(1980--)女,汉族,海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讯作者。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