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方式的选择2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殷丽霞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3 13:20:49 作者:殷丽霞 来源: 文字大小:[][][]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方式的选择2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殷丽霞(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甘肃张掖  734000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张掖市旅游发展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应该是和谐的关系,但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利互惠两者之间的冲突还是较大的。面对张掖市目前的地域劣势、经济发展水平、及思想观念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可以说张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亟需加强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采取什么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2015922日,环保部办公厅发函指出,20153月、5月和6月,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分别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发现该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设施建设活动明显,旅游设施未批先建,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恶化。[5]从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受到环境部约谈,到中央环境督察组反馈需要整改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有开发,就有代价,有代价就得进行保护,我们需要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2.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度不紧密

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保护之本,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无疑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消费群体和旅游体验空间指向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做出边际贡献,尽管这种贡献很重要,但如果缺乏管理,或者管理不善,它所产生的问题可能比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多。张掖的旅游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融合度还不够紧密,在生态思想传播中本土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你比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拥有祁连山70%的面积,境内有大量的森林、草原、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是河西五市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命线”、“绿色水塔”。境内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89.5万公顷,占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5.3万公顷的71.4%,林地面积48.97万公顷,县内森林覆盖率24.58%[6]如果能很好的把生态保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将会成功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子。

3.旅游区居民参与度及联动发展不够

旅游区居民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还处于模糊状态,管理部门和公众对相关法规认识不足。在2016年的环保部监测中发现,张掖市黑河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存在采石采砂等人类活动设施点130处,[7]大多数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张掖的旅游大景区建设中景区与景区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也尚未形成,并且大景区概念下的整体推进与错位发展也不够,导致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不甚明显。同时,旅游区的居民参与方式对关联产业的辐射带动潜力不足,缺乏与其它旅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景区中的体验性产品不多,部分居民的参与方式也只是停留在摆摊卖些不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阶段。

三、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发展方式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旅游发展方式的选择,既要对旅游业的发展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也要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和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两者科学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

1.在旅游发展中着重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首先,必须加强对旅游开发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开发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主体,是旅游的直接操作者,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 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此对生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次,加强对旅游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之认识到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有密切的联系。第三,加强对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导游引导、旅游区居民己身示范、媒体宣传等手段,使旅游者自发的奉行生态道德,履行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的生态义务。

2.推动旅游循环经济融合生态产业集群全面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注重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位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的有机结合。生态产业集群具有遵循生态规律,整合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充分吸收外部效应,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特征。[8]生态产业集群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产业的循环化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融合生态产业集群全面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全新视角。正如《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章“旅游:开路的先锋”中所说的:“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出售都完全依靠洁净的海水、原始的山坡、未受污染的水域、干净的街巷、保护完好的建筑物与考古现场以及多彩的文化传统。”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张掖市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肃南、民乐祁连山区;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肃南西部的七一冰川;历史上极富盛名的张掖甘泉;山丹焉支山、张掖东大山的原始森林;亚洲第一大马场山丹军马场;构成黑河绿洲水系的黑河、马营河、霍城河、童子坝河、梨园河等河流;民乐与青海交界处的扁都口;山丹石峡口;肃南县沿山草原等。所以说,保护生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张掖市作为甘肃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中的西翼,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而其中旅游产业最大的发展基础,就是优质的生态资源,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使“食、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与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两者相融合,让旅游开发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途径,从而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

3.以生态为纲,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人类社会的任何组织单元都是一类既有自然本底,也有经济活动,还有社会管理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为纲就是要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红线不逾越,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

张掖市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金张掖,银武威,皋兰坐罢坐天水。”这是晚清至民国期间流传于甘肃的一句常言。张掖文化历经千百年来的流变整合与融通积淀,浸润了深深的地域烙印。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有古老的农耕文化与猎牧文化、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等,张掖虽然深居西北腹地、大漠南缘,但它并不孤寂。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节点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张掖市立足资源特色优势,确立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体育为用”的发展理念。

“十三五”期间,张掖市坚持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创建国家级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主攻方向,形成完善的“123”开放式战略空间布局,即一核:张掖丝路名城核心旅游区;两翼:肃南裕固风情体验旅游区和祁连冰川探险旅游区;三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带、祁连山腹地生态旅游带和黑河流域景观廊道旅游带。[9]

在此空间布局的指引下,更应有效维护生态安全,以生态为纲,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持特有的历史风貌以及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同时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处理好旅游企业、旅游区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让旅游企业、旅游区居民以身作则,让旅游者情愿花钱买健康、花钱买绿色,实现需求与供给两条链的生态化对接,使旅游企业的生产方式、旅游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者的消费方式都处于生态化、低碳化。

 

注释:

①世界旅游组织第10次大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圆桌会议”。

参考文献:

[1]徐春.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3745

[2]中共平湖市委组织部.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08.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3]张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EB/OL].2016-05-30.https://wenku.baidu.com/view/d06cb9b2f5335a8103d22012.html

[4]明庆忠,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 J ].人文地理,20101155):2226

[5]祁连山局部破坏已不可逆,环保部将约谈张掖市[EB/OL].2015-09-25.http://www.mnw.cn/news/china/993770.html

[6]肃南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N].张掖日报,2013-04-25

[7]禁区居民多,湿地保护难[N].甘肃经济日报,2017-02-16

[8]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EB/OL].2015-06-17.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91425

[9]张掖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EB/OL].2016-10-21.http://tour.zhangye.gov.cn/Department/Public/PublicInfo.aspx?Id=8835&DepartmentID=41&NodeID=531

 孔延莉编辑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