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论英汉翻译中的“增益” 杜蓓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7-12-07 12:49:44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论英汉翻译中的“增益”

杜蓓(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本文从“增益”的定义出发,以英译汉为观照,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与语言审美差异着眼,用实例从“忠实”与“美”两方面探讨增益作为翻译变通手段的运用情形,进而指出,增益绝非任意的添加,而是增加一些能够表达出原文里虽无其词但有其意那部分内容的字句;增益的自如运用是翻译艺术性或者说译者创造性的体现。

关键词:英译汉;增益

在翻译中,译者有时为了从内容到形式更好地再现原文而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本中找不到的字句,这就是所谓的 “增益”。增益作为翻译现象,是翻译技巧与策略的体现。增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代偿手段。增益的使用主要出于“忠实”与“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要有益于原文本内容的忠实再现;另一方面要有利于译入语受众更好地接受原作。下面笔者以英译汉为观照,从忠实和美两方面探讨增益的运用。

一、基于忠实的增益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信息转换活动,而由于不同语言间的形态差异、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以及各自读者群认知域的差异,有时“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翻译会导致信息流失甚至信息走样。而增益就是帮助语际间信息完好摆渡的一种有力手段。

例如:At the time of Kennedys assassination ,Kissinger felt that a second term would have led either to greatness or disaster.

肯尼迪遇刺时,基辛格认为,如果肯尼迪再任一届总统的话,大概不是立大功,就是闯大祸。

原文中“a second term”之所指,对于原语读者而言,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肯尼迪对该文化中的时人而言,可以说家喻户晓,但肯尼迪的情形对于当时生活在资讯不发达且实行封闭之政下的中国读者而言,如果译者不顾自己潜在读者的知识背景,仅仅一味地按原文字面进行语言转换,则会损失意义真值,造成译语读者这方的阅读困惑。可见,增益是译者负责任的表现,是保存译文完整意义的手段。

二、基于美的增益

所谓的“美”,笔者认为,应该包括可读性、生动性、地道性。当然,从翻译层面来讲,这三方面都要以忠实为其大前提。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所以其形态与表意方式也迥然有别,语言价值观也明显不同,英语强调“文以简为贵”;而汉语受魏晋之风影响,往往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好用对称、对偶、排比等繁复手段,以此为美,乐此不疲。另外,汉语是一种重感性、重直觉的语言,故而喜欢用形象化的表达;而英语重理性、重逻辑分析,故而喜欢用抽象性字眼表达思想。所以,译者有时为了迎合汉语读者的“四字格情结”,或者说,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与地道性,往往采取增益手段。

例如:1.We are quite impressed by his steadiness vividness in describing his horrible experiences.

他描述自己骇人听闻的风云往事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还说得绘声绘色,叫人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2.I am absolutely unique.

天地之间,独我一枚。

对比此二例的原文与译文,可以发现,原文多用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 quite impressedsteadiness, vividness, horrible  experiencesabsolutely unique,而在译文中,译者透过“移情”心理机制,借助于经验想象,采用意义叠合的四字格将这几个词的内涵与阅读效果呈现出来,将原文的审美值完美地摆渡到了译文中。尤其是第二例,译者还增加了渲染性字句——“天地之间”,这特别符合汉语读者喜欢铺陈浮意的语言取向。如严复翻译《天演论》中著名的一语“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natural selection”(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也以“物竞天择”这样的铺陈烘托原文字句。可见,增益也彰显了翻译活动的艺术性,同时也是对译者原语领悟力与译语驾驭力的考验。甚至是对原文本的优化。自不待言,运用增益时,译者需要以忠实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为前提。在四字格运用上更应慎重,假如原文类似海明威风格,而译者仍用四字格,则有扼杀作品之文学价值的嫌疑了。

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带来翻译中语义与审美价值损失的情况常常存在,而增益,如果用得恰当巧妙,就是弥补或者说克服这种可能性的有力手段之一。就英译汉而言,在增益进路下,可以增加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语气助词、量词等等;还可以根据上下文需要,增加反映背景的语句,或增加含蓄条件中省略的部分等等。英语重状态,所以用名词来点到为止,往往以其涉及的动作为不言而喻。而汉语是以动词为主显得语言,不用动词,语言效果往往会软弱无力。所以,英译汉时增加动词是大概率操作,而不地道、生硬的译文往往起因于动词的缺失。

例如:To accept this job means endless extra work, fast food ,meetings ,business trips.

接受这项工作,意味着没完没了地加班、顿顿快餐、不尽的会,不完的差。

比较一下就会看出,在译文中如果不加动词,也不会影响信息内容的传达,但信息表述方式以及它对于汉语读者方的接受效果在译文中就会大打折扣了。

针对原文(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范畴词也是英汉翻译中的常态。例如:His deceitfulness is in striking contrast with his kindness

他为人诡诈,这简直与他的慈善之举判若云泥!

从该例中还可以看出,译者还可以根据原语的情感与气韵适当增加语气词,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接近原文的表达效果。

“增益”,顾名思义,是为了“益”而“增”。增益绝非任意地发挥与增添,而是为了使译文更地道、更符合目的语受众的语言认知与审美习惯而进行的必要补充,它增加的是原文虽无其词但有其意的部分,把握这一点,才会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责任编辑 孔延莉   13309215487   029-87362792

稿 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这是一份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新型刊物,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主办(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