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涉江采芙蓉──论席慕蓉的佛缘诗情 霍佩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8-08-24 22:57:55 作者: 霍佩 来源: 文字大小:[][][]

涉江采芙蓉──论席慕蓉的佛缘诗情

霍佩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

 要:本文立足于席慕蓉诗歌中的佛禅审美意象与审美境界,对其诗歌进行三方面的论述:第一章从“圆”美来分析其诗歌中的佛教审美境界观;第二章主要从禅宗美学的“悟性审美”来解析诗歌中的禅境;第三章则从“树”与“花”这两种普遍出现在其诗歌中的意象来探讨佛缘诗情生命体的创构。

从席慕蓉的诗歌创作来看,把一切美的事物用本真的心灵描绘,放进所有流过的昨日,这就是诗。无论从生到灭,还是从相遇到别离,就像涉江采下的芙蓉,在每一首诗篇里都能找到相似的温柔。

关键词:席慕蓉;佛缘之美;禅诗之美;诗情创构

引言

席慕蓉是一位在现代诗坛引起过轰动的台湾女作家。她的诗歌作品里,意象丰富,意蕴饱满。无论是寂静的山林,静静的满月,还是沙上写诗的妇人,都能令读者深刻体味到浓厚的佛禅思想。跨越千古,那古老岁月里涉江采芙蓉的女子,恍如今晨忘记时间奔向一湖盛开的自己,因缘和合,诗人无不珍惜上苍给予安排的一切,知恩并且感激。走过,不能重足,只可回首,这是命运安排的宿命,每个我都是流月里那个不能再重活的你,始于开始,终于了终,没有晦涩难懂的玄奥,见性成佛,众生即佛。单从意象方面来说,读完几本诗集后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美而不俗的“树、花”世界,与生命独抗争,与夏花齐徇烂,《树的画像》、《莲的心事》等等都向读者创构了一个真、善、美的诗情国度。

当代社会,不规则网络文学的随意抛洒与繁杂快餐文化的出没,使得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各种泯灭人心的现象司空见惯。现代人的心灵正处于迷惘,缺失净化与疏导的状态,而席慕蓉的诗正是让人学会珍惜一切,温柔以待,知恩感激。

佛缘之美的真纯流露

追溯到她的故乡历史文化背景,席慕蓉是蒙古族的后裔,从小受其父母与外祖母的影响,对佛教的信仰正如对她的诗一样虔诚真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席慕蓉,在其诗里也处处流露出在佛典教义教理以及修行上都崇奉的美学术语“圆”。                                                                                                                                                 

    佛教又常用太阳,明月来比喻人生的圆满境界,席慕蓉笔下的温柔以待,珍惜感激使得人生留下一个无怨的青春,无怨即是有圆,不刻意,不强求,顺势而行,有章有法,行事有道。席慕蓉的诗里每晚都有月光,“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有道是,花好月圆人长久,这月就是追寻者满满的爱恋。“而月色一样满山,青春一样如酒。”趁着青春微醉,没有人不痴迷这满山的银华。除“满”,“月”之外,“所有”这一表现广含纳尽圆相思想的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颇高,这些词的出现可以说是席慕蓉诗歌的一个特点,即就是我们以上所论述的圆相之美,通达圆满于诗。

佛教所崇尚的“圆寂之美”渗透到中国美学思想中,又以“寂灭为乐”的形式为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提供了精妙的灵感。在席慕蓉的诗里,又呈现出以静为本,静中驱动的涅槃境界。在离别与挥霍之后她又向我们唱出了一首《悲歌》:“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在这首“悲歌”里“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还是你,是“我”心中静好岁月里不老的你,不因日月和流年而消颜。这使得全诗的思想升华到一个“静灭动生”的境界。

禅诗之美的“天人合一”

在席慕蓉的诗里,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的顿悟,以及置身于自然尘世的了悟,如《悟》、《禅意》、《雨中的了悟》等。禅宗的重心在于“悟”,而诗人正有一题“悟”的诗来与我们一起感悟人生:

   “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也不过是昨日的事/而江上千载的白云也不过/只留下了几首佚名的诗/那么我今天的经历/又有些什么不同/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在回首时/也不过恍如一梦。”

       全诗通过题眼一个“悟”字就概括了诗人的心境处在禅静的状态,把千百年的故事跨度到恍如昨日,唯有参禅才可有此思量,度量此时此刻的人生,思绪倒回倒千年,也仅是几首诗就能把故事讲完,而今天的我正如一部电影落幕后与现世的自己形成对比,一直以为压在心头很重很重的重量,在多年之后的不经意间才重新称量,原来它变得很轻很轻了,时光里奔跑的你瘦下的是心负,让你跑的更快的却是那蓦然回首,在心头顿悟的“禅”。

席慕蓉说诗人只是发现诗,那一册册诗集正是诗人在生命里,人生中感悟到的禅语,这便是“诗中参禅”。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正是遵循发挥了禅宗根本思想中“本心”、“本性”的力量,超越有限人生的无,辨别人事物理的非,适当取舍平衡心态的失,与所有的美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永恒的境界。

“树”、“花”之美的诗情创构

美,一直对席慕蓉有一种特殊的引力,而这种引力又特别体现在她对“树”与“花”的情有独钟上,在席慕蓉的诗里,“树”与“花”的种类繁多,虽然放在不同的文人墨客眼中会有不同的象征言志精神,但对席慕蓉来说,她们有着孤独挺然的品性,奇幻幽芳的气韵。不论是作画还是写诗,“写形传神,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树”与“花”作为席慕蓉诗歌中普遍而又有禅性的意象,不仅合乎主客观的和合与圆融的中观道思想,而且创构出具有审美禅境的诗情。

席慕蓉从小听父母亲描摹故乡那辽阔的草原,在旷野里有一棵顶天立地的树,在光的映射下拉长自己的驱影,这样的“树”从此在梦中生根发芽,直到她真正踏入故土,看见那久违的画面,不禁泪流满面。“树”画在席慕蓉的诗集里,写在诗歌的行落里,不仅是一种怀乡的思恋,更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征,佛家参禅净心崇尚四大皆空,参透万事万物本没有自己的智慧,在尘世间磨砺风霜就是在塑造自我,开掘智慧的过程。

席慕蓉的诗歌里是花的王国,如与人无争的山百合、幽怨错失的芙蓉、恣意生长的蔷薇、静静绽放的契丹玫瑰、还有袭人固执的栀子花、随意绽放的菖蒲花、未曾采撷的野姜花等等,这些纯洁柔美的意象构成了席慕蓉静花般的人生。同时其“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诗人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诗画交融的审美感受。”如此意象与意境便构成了至善至美的禅境诗情。  

结语

从席慕蓉的第一首诗被发现到席慕蓉走向越来越多的读者,就预示着“席慕蓉现象”不能被忽视。解读席慕蓉的诗歌,充满诗意的哲思让人逐渐明晰那亘古谜题的谜底,愈读愈清醒,愈悟愈透彻。禅静冥空的意境让人身处皎月之下,在诗中觅得一席清净淡泊的土地,道远鉴照其心。什么是缘?万物圆即是缘;什么是禅?不可言说,甚至难以言说的一种精神境界;什么又是诗?自足于诗的自己。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作为一种审美鉴赏的引导使读者在阅读席慕蓉的诗歌时,可以进入到一个禅定的修养性情的佛禅世界,激发出被现实压迫的理想与追求,荡涤心灵繁杂的尘埃,使人生出一种从容,无怨,惜缘,随缘的生活态度。在现世中,纯文学的作品越来越少,而追求纯文学的读者却越来越多,席慕蓉就在她纯净的诗歌中为现代人的心灵深处撒满月光,种下一棵“信仰”之树,让越来越多的人畅然舍去无谓的执着,顿悟内里的精神,最终抵达禅悟的彼岸,成为一个灵魂独立的人。

参考文献:

[1]席慕蓉.无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杨光治.从席慕蓉、汪国真到洛拜——论热潮诗及其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3]席慕蓉.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4]席慕蓉.迷途诗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世界华文文学中心.台湾地区文学透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大方广佛华严经[M].上海佛学书局,第五册,卷第四十一

[7]席慕蓉.时光九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8]李叔同.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9]席慕蓉.边缘光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10]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康锦屏,张盛如.论禅宗之美与禅诗之美[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12]孟乙冬.意境与禅玄[J].北京大学学报,1996.

[13]袁行需.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富仁.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席慕蓉.我折叠着我的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17]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M].台北:文史哲,1986.

[18]梁宗岱.诗与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9]南北.禅的诗书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0]杨匡汉.时空的共享[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微信)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