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时代特点与创新路径 贾文婷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8-08-25 21:30:32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作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C02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时代特点与创新路径

贾文婷(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要:学生工作属于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扩招后的高职院校学生良莠不齐,思想更为活跃,正确的“三观”还没形成。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立足实际,积极创新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构建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规范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

10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一直很大,许多家长认识到让子女在高职院校学习一门、两门专业技术比上普通的大学更方便就业,纷纷报考社会需求广泛的热门专业,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也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要。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方法、科学管理学生工作成为学校管理层和学生管理人员的新课题。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思想特点

学生工作属于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时代下开展学生工作时,还面临诸多难题,如学生动向和思想更为活跃、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管理相对滞后等,导致学生工作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研究发现,新时代高职学生的特点表现为三点:

1.生源来源复杂,却分布在不同校区,学生多而思想混乱传统上,不少地级市都曾经有过中专性质的农业学校、工业学校、财经学校、卫生学校、师范学校……在2005年前后合并升级成一所高职院校目前或多或少存在多个校区。这类高职院校有的貌合神离,专业不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成为“空壳”学校;有的及时更新专业、开设热门专业,积极引进教师和教学资源,形成职业名校,生源广、招生量大,却分布在不同校区,学生多而思想混乱;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处在大都市,紧邻需求广泛的就业市场,更容易招徕生源,学生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学生思想境界也差距明显。

2.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学生动向和思想更为活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覆盖范围愈加广泛,学生的思想动态更为活跃,动向难以把握。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的新时代,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肆意传播,严重影响了心智还不成熟的高职学生的思想,极有可能带给学生严重的后果。

3.荒废学业,虚度青春者不在少数。移动互联网这个信息系统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的心智、思想还没有成熟,在各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下,学生的“三观”很容易受到影响。还有各种手机游戏,容易使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荒废学业,虚度青春。

这些新时代学生特点,都给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破解这些难题,辅助学校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现代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中暴露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迅速普及,使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服务及管理平台在各大高职院校内得到了普遍应用。特别是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迅速、精准把握信息化资源的同时,也减少了管理的经费,提升了学生管理的成效。但在进行管理时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1.对学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观念不高,缺少关注

大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时的关注程度不足,对多媒体、现代设备、师资力量等投入过少,各个部门间信息化管理的能力有较大差别:学校领导及教师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及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本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情况;学生处在各式学习环境、条件下,是否能准确运用信息化资源,这些都导致了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别,无法实现校内及校外信息的交换、共享、整合及優化[1]

2.没有注重环境及资源的系统开发

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时实现了信息化,但在很多情况下,其信息化的开发大多是以技术为重点,而忽略了对环境及资源的开发。同时,在对学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时缺少一定的多元化体制,导致信息化运用的能力较低,甚至产生了只管理、不服务的现象。

3.信息化背景下形成了消极的价值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方便了对学生的管理,也提高了服务学生的效率。但在给学生平时生活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多负面的因素。很多不健康的信息削弱了学生的心理防线,虚拟化的空间还导致一些学生在认识方面的扭曲,虚拟化的沟通交谈方法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在人际方面的信任危机。

三、创新高职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第一,创新管理理念。在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要积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纳入信息化学工管理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教育,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是的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如利用微信、微博和Q Q 等方式,鼓励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在网上办事或及时汇报思想动态等。例如: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评定学生的综合测评,保证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科学性,避免消耗大量的人力或出错,减轻综合测评工作压力,促进办事效率的提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

第二,科学方法,发挥网络正能量。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出网络的正能量和优势,采取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构建信息化平台,形成信息化的校园。这样不仅能在网络运用层面控制和监管学生,及时获取舆情,还能降低突发性事件的影响,为学生管理工作起到积极和正面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工作者可以科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如通过网络沟通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动态互动,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学生分享相关的信息;或者是构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获得学生的认可,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构建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随着信息网络的深入普及,网络被广泛应用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学生管理者在信息化时代下开展工作时,必须要构建班级博客、Q Q 群和微信群等,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关注,适当增强思想辅导与沟通,更好地传递校园信息,快速传播正能量。

另外,高职院校需要以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为基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且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及程序,以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四、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突出信息化管理作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整合信息资源

原有的管理方式已无法符合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的要求。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突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增大对多媒体、现代设备及师资力量的投入,清除信息化的差别。信息技术需要学校的运转流程具备系统性及全面性。所以,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时,要设立公共服务系统,极大地重视进步的方向及策略,并参照各地区对学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大力寻求合作伙伴,开拓更大范围、更加长久的合作关系。

2.培养稳健的核心队伍,增强对资源及环境的开发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要成立一支拥有专业知识及熟练技能的核心队伍,并借助定期举行有关培训这样的方法,加强教师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处理信息的水平及能力,真正加大对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的力度。同时,还应建立一些开放性系统,给学习资源的共享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引用多样智能观念及信息技术方法,运用网络化、数据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点评及管理;设立学习小组这样的团队型学习模式,给学生学习、合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建立专业化的信息询问网络,从而提升信息的影响力及感染力,实施创新式网络活动的运转方式,加强开展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

3.增强对信息化资源进行监管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增强对信息化资源的监管,持续健全有关的规定及制度,对学校网络的运转进行系统管理,加大对所有信息化资源进行监管的力度。同时,还要重点增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及法制教育,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辨网络信息,逐渐指导其形成准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坚决抵制所有不健康的信息,维护网络的安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3]

总之,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职院校逐渐发展为没有“围墙”的校园,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愈加活跃,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更为复杂,这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学生工作者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管理、依法治校的意识,恰当运用规章制度和法律,管束学生,服务学生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创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加强与学生信息交流,及时发布信息,努力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有效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文捷.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与服务构建探索[J].宁夏社会科学,2016(4):254256

[2]程鹏.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4):8889

[3]王宏伟.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6):53.

作者简介:

贾文婷(1984--)女,汉族,中共党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362792   13309215487 (微信) 

   编:孔延莉   QQ 511860427     693891972

《新丝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一本综合性社科类期刊,国内刊号CN61-1499/C,国际刊号ISSN2095-9923邮发代号:52-217。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西五路68号(陕西省政府北门西侧)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