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黄玲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特征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16 10:17:18 作者:黄玲 来源:新丝路杂志 文字大小:[][][]

黄玲(人之初杂志社  广东广州  510075) 
摘 要:通过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六次全国普查关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描述了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状况,分别梳理了主要的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和主要的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主要来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并且集聚趋势有增无减,但是流动在东部各省之间开始分散,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对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广东。人口流动在向经济发达地区移动的同时还体现出明显的“就近移动”特点。
关键词:人口流动;省际人口流动;流动特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省际人口流动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1],同时又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迁[2]。省际人口流动的走向,不仅会给调整人口分布的布局,也会给人口输出、输入地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3][4]。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的十年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从1.44亿增加到2.61亿,增长了81%。其中,省内流动人口由1.01亿增长到1.75亿,增长了71%,省际流动人口由4241.86万增长到8587.63万,增长了102%。虽然省际流动人口数量仍少于省内流动人口,但省际流动的增幅远远高于省内流动人口。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人口省际流动变得更加活跃。因此,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五普”和“六普”的数据,归纳与梳理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从而总结出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
二、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
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分析,需要从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两个方面对省际人口流动状况进行分析[5]。在人口流出方面,不同省份之间人口流出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1.2000年我国的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
“五普”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各省之间人口流出数量差异巨大。四川省以693.78万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而人口流出最少的西藏只有1.98万人。人口流出数量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693.78万人)、安徽(432.58万人)、湖南(430.69万人)、江西(368.03万人)、河南(307.00万人)、湖北(280.52万人)、广西(244.18万人)、江苏(171.56万人)、贵州(159.65万人)和浙江(148.25万人)。这十个省份流出人口的数量占到了当时全国省际流动人口总量的76.29%。
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省份的流动人口在流向上有一定的偏好。“五普”时十个人口流出大省的主要流入地分为这样三种情况:一是集中流向一地,比如湖南、广西、湖北省、四川、江苏省。湖南省际流出人口有77.29%流向了广东,而广西则是90.65%的流入了广东。湖北有52.18%的省际流动人口流入到了广东,另外还有8.75%流入浙江,流入其他省份的都比较少。四川外出流动人口流入广东的也占到了40.99%。江苏省际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上海,占到了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43.87%。二是流向多地但以一地为主,如河南、江西、贵州省。河南省际流动人口流入最多的是广东,占河南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32.74%,流入数量前五位的省份之和64.85%。江西省际流出人口主要流向广东、浙江和福建三省,占到全部流出人口的84.84%,其中广东省的比例明显多于另外两省。贵州省际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地是广东,占到了全部省际流出人口的37.04%,其次是浙江和云南,分别占到了18.85%和12.22%,再次是流入到福建和江苏分别占到了8.67%和6.86%,这前五位省份占到了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83.64%。三是流向多地,没有明显的集中地,比如安徽省和浙江省。安徽省际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江苏、上海和浙江,另外广东也比较多,这四个省占到了其流出总人口的75.08%。浙江省际流动人口的只有流入上海的超过了20%,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上海、江苏、广东、北京和福建,而它们只占全部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54.52%(详见表1)。
表1  人口流出大省的主要流入地及其所占比重
单位:%
流出地 流入地
四川 广东 浙江 福建 云南 新疆
 40.99  8.20  7.85  6.86  6.15
安徽 江苏 上海 浙江 广东 北京
 25.92  23.78  18.07  8.31  5.28
湖南 广东 浙江 广西 云南 福建
 77.29  4.59  3.07  2.19  2.18
江西 广东 浙江 福建 上海 江苏
 43.78  22.84  18.22  5.17  2.42
河南 广东 北京 新疆 浙江 江苏
 32.74  10.90  9.33  6.48  5.39
湖北 广东 浙江 福建 北京 江苏
 52.18  8.75  5.32  3.74  3.43
广西 广东 海南 浙江 云南 福建
 90.65  2.24  1.27  0.97  0.90
江苏 上海 广东 北京 浙江 山东
 43.71  8.70  8.23  8.02  4.51
贵州 广东 浙江 云南 福建 江苏
 37.04  18.85  12.22  8.67  6.86
浙江 上海 江苏 广东 北京 福建
 21.10  12.95  9.34  6.26  4.87
数据来源: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总体来看,2000年“五普”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向相对比较集中。不仅多数省份都集中于一省或一省比较多,而且多数省份都是倾向于流向广东省。
2.2010年我国的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
从2000年到2010年,前十位的人口流出大省稍有变化,其中江苏和浙江退出了人口流出前十的行列,而重庆和河北入选。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和贵州这八个原本就是人口流出大省在2010年仍居于人口流出大省的前八位,而且数量都有增长。安徽省际流动人口数量从432.58万增长到了962.26万,增长了122.45%,取代四川成为人口流出第一大省河南省际流动人口增长了180.99%,也是增长幅度最大的省份,由人口流出大省的第五位跃升到第三位。而四川贵州增长了119.67%,但其总量相对较少,只有404.86万。湖北人口增长也比较快,增长了109.96%,广西增长了71.37%,湖南增长了67.85%,江西增长了57.25%。四川的省际流出人口增长速度最慢,从693.78万增长到了890.51万,只增长了28.36%,不过其规模依然十分庞大,数量接近900万,是人口流出第二大省。
和“五普”是相比,省际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变化不大。前八位的省份,不但基本上保持了“五普”时流入地的特点,原来是集中一地的仍然集中一地,而且差不多每个省都保持了“五普”时的主要流向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原本流入广东的人口占本身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无一例外地都有所下降。流入浙江的比例明显提高。最明显的是贵州省,浙江已经超越广东成为第一流入省。需要补充的是,重庆和的人口流出属于流向多地但以一地为主,主要流入地包括广东、浙江、福建,这五地占了全部省际流出人口的55.22%,其中广东最多,占到了26.63%。河北属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北京和天津,其中北京占到了全部流出人口的44.57%,天津也占到了21.57%(见表2)。
表2  2010年人口流出大省的主要流入地及其所占比重
单位:%
流出地 流入地
安徽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北京
 27.04  26.76  23.75  4.63  4.47
四川 广东 浙江 福建 江苏 上海
 29.22  13.93  9.24  7.31  7.01
河南 广东 浙江 江苏 北京 上海
 20.43  14.19  11.78  11.36  9.07
湖南 广东 浙江 福建 上海 广西
 63.66  10.37  3.25  3.16  2.82
湖北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福建
 39.65  15.26  6.92  6.80  5.77
江西 广东 浙江 福建 上海 江苏
 32.33  26.43  16.39  8.42  4.58
广西 广东 浙江 福建 海南 上海
 84.96  3.32  1.67  1.42  1.18
贵州 浙江 广东 福建 江苏 云南
 37.03  23.66  11.66  6.80  4.63
重庆 广东 浙江 福建 四川 上海
 26.63  16.91  11.68  8.54  6.49
河北 北京 天津 内蒙古 山东 山西
 44.57  21.57  5.26  4.07  3.95
数据来源: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三、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主要来源地
1.2000年我国的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主要来源地
2000年我国人口流入大省,处于广东“一枝独秀”的状态。广东一省的流入人口就达到1506.48万,占到了当时全国省际流动人口总数的35.51%,是处于第二位的浙江(368.89万)的4.08倍。接下来依次是上海,也在300万以上,江苏、北京、福建三地流入人口在200万以上,新疆、云南、辽宁和山东四地流入人口在100万以上。位于前十位的流动人口所吸纳的省际流动人口总量占到了全国省际流动人口的79.41%。
广东的流入人口主要来自湖南、四川、广西、江西和湖北,这五个省份占到了广东全部省际流入人口76.08%。浙江的流入人口主要来自于江西、安徽、四川、贵州和湖北,占到了浙江全部省际流入人口的74.22%。上海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和江西,占到了上海省际流入人口的80.12%。江苏的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所占比例高达44.20%,其他四川、浙江、河南的也比较多。北京的流入人口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和四川,其中以河北和河南居多,分别占到了全部省际流入人口的22.53%和13.58%。福建流入人口主要来自江西和四川,分别占到了其省际流入人口的31.27%和25.40%,另外来自安徽、湖北和贵州也比较多。新疆的省际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四川、河南和甘肃,这三个身份就占到新疆全部省际流入人口的66.10%。云南的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四川和贵州,二者分别占到了40.87%和16.75%。辽宁的流入人口主要来自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占辽宁省际流入人口总量的30.64%和16.64%,另外来自内蒙古、山东和河南的也比较多。流入山东的省际流动人口来源相对比较分散,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和江苏五省的占57.89%(见表3)。

表3  2010年人口流入大省的主要来源地及其所占比重
单位:%
流入地 流出地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22.10  18.88  14.69  10.70  9.72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22.79  21.20  15.42  8.16  6.65
上海 安徽 江苏 浙江 四川 江西
 32.81  23.92  9.98  7.34  6.07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44.20  11.84  7.56  6.52  4.32
北京 河北 河南 安徽 山东 四川
 22.53  13.58  9.27  7.68  6.81
福建 江西 四川 安徽 湖北 贵州
 31.27  25.40  7.96  6.95  6.45
新疆 四川 河南 甘肃 安徽 陕西
 30.22  20.30  15.57  5.16  4.96
云南 四川 贵州 湖南 重庆 浙江
 40.87  16.75  8.12  7.77  5.32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山东 河南
 30.64  16.64  9.33  8.83  5.68
山东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21.43  10.27  9.60  9.09  7.50
数据来源: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2.2010年我国的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主要来源地
2010年,人口流入地广东“一枝独秀”的地位,正日益受到浙江、上海和江苏以及北京的严重挑战。从2000年到2010年,广东流入人口总量由1506.48万增长到了2149.78万,只增长了42.70%。而同期浙江由368.89万增长到1182.40万,增长了220.53%;上海由313.49万增长到897.70万,增长了186.35%;江苏由253.69万增长到737.93万,增长了190.88%;北京由246.32万增长到704.45万,增长了185.99%。其增长幅度均远远高于广东。连福建的增长幅度也达到了101.08%。另外,天津取代云南步入前十的行列。2010年,前十位省份的流入人口总和占到了全部省际流动人口的81.19%。可见,虽然省际流动人口还是继续在向少数地区集中,不过不再是向一省集中而是向几个省集中。
和“五普”时相比,人口流入大省的流入人口的来源地基本没变,只是所占比例有所变化。广东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依然湖南、广西、四川、湖北和江西五省,不过它们占广东全部流入人口的比重已经降到了69.62%,体现出广东省际流入人口来源多元化的趋势。浙江流入人口的来源地前五位的省份占占其全部流入人口的比重由74.22%降到了65.79%,而且所占比重最高的安徽省也只占19.33%。上海省际流入人口依然主要来自安徽和江苏,不过二者所占比重均比2000年分别降低了3.82和7.07个百分点,来自河南的人口开始增多,占到了8.72%。江苏省际流入人口最主要的来源地依然是安徽,不过所占比例已经由2000年的44.20%降到了34.89%,而来自河南的所占比例则明显上升,已经由6.52%上升到了13.77%。北京的省际流入人口仍以河北和河南为主,与2000年所差不大。福建省际流入人口依然以江西和四川为主,不过江西降低了9.28个百分点,四川则降低了6.33个百分点;来自重庆的人口迅速增多,占到了福建全部省际流入人口的9.50%。山东的省际流入人口,流入最多的依然是黑龙江,所占比例也变化不大,不过来自河南的比例明显上升而来自吉林的略有下降,河南成为山东省际流入人口的第二主要来源地。新疆的省际流入人口依然主要来自河南、四川和甘肃三省,但是四川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0.63个百分点。辽宁省际流入人口的来源地依然是以黑龙江和吉林为主,内蒙古、河南和山东也比较多。天津的省际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河北和山东,分别占25.22%和16.89%,另外来自河南、黑龙江和安徽也比较多(见表4)。
表4  2010年人口流入大省的主要来源地及其所占比重
单位:%
流入地 流出地
广东 湖南 广西 四川 湖北 江西
 21.41  16.54  12.10  10.86  8.70
浙江 安徽 江西 贵州 四川 河南
 19.33  12.94  12.68  10.49  10.35
上海 安徽 江苏 河南 四川 江西
 28.99  16.75  8.72  6.96  5.43
江苏 安徽 河南 四川 山东 湖北
 34.89  13.77  8.82  5.57  5.43
北京 河北 河南 山东 安徽 黑龙江
 22.13  13.91  8.49  6.11  5.72
福建 江西 四川 贵州 重庆 湖北
 21.99  19.07  10.94  9.50  7.88
天津 河北 山东 河南 黑龙江 安徽
 25.22  16.89  11.07  6.49  4.65
山东 黑龙江 河南 吉林 河北 江苏
 19.29  13.47  8.80  6.73  6.54
新疆 河南 四川 甘肃 陕西 重庆
 21.58  19.59  19.23  5.70  5.03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河南 山东
 31.88  16.79  10.07  6.83  6.69
数据来源: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四、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特征
通过对“五普”和“六普”人口流动数据的分析并对比发现,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呈现如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省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省内流动人口增长速度,体现出省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的特点。那些人口流入大省中流入人口排前几位的主要来源地所占比例都有所降低,也反映了省际流动人口来源的多元化,反映出其他省份省际人口流动人口的增加。这也体现了省际人口流动更加活跃。
第二,我国人口流动的大体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无论是“五普”还是“六普”,人口流出地以中西部省份为主,如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而人口流入地以东部省份为主,比如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福建等。虽然新疆、云南也有较多人口流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也有较多人口流出,但在这些人口所占全国省际流动人口的比重多比较低。我国人口流动的整体趋势是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流动。
第三,流动集中与分散趋势并存。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出现了集中和分散并存的趋势。所谓集中,就是从“五普”到“六普”,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十个省份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79.41%增加到81.19%,显示出进一步集中的趋势。但是,在省际流动人口在主要流动地内部显示出分散化的趋势,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广东流入人口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而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和上海以及北京的流入人口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虽然广东目前依然是最大的省际流入人口流入地,但是其增长势头远不如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等地。
第四,省际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向钱流动”和“就近流动”。一般认为,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动机,因此人口迁移一般会首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上文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人口流动在“向钱流动”的同时,还表现出明显的“就近流动”的特点,比如,广西和湖南主要流向广东,流向长三角地区的就比较少;安徽人就主要流向上海、江苏和浙江,流向广东的就比较少;上海流入人口的主要来自江浙安徽,北京的就主要来自河北和河南。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省际流动人口“赚钱也要尽可能就近”。

参考文献:
[1]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人口研究,2007,5:9-19
[2]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等.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地理学报,2005,1:106-114
[3]李薇.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空间模式分析.人口研究,2008,4:86-96
[4]刘生龙.中国跨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4:83-98
[5]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2,5:2-14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