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冯正国 人类学视阈下的博物馆教育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8-12 08:14:09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冯正国(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要:博物馆作为收集、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是人类智慧和记忆的储藏载体。自现代博物馆诞生起,其教育功能便日渐凸显。人类学主张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与博物馆学关系密切,其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博物馆学具有共通性。人类学的许多概念范畴对于博物馆教育亦有解释力,本文试图从人类学的视野探讨博物馆教育的分析视角和参照框架。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人类学文化批评

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开展,其关注的对象亦更加强调“人”,强调博物馆应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强调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属性及其教育功能,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亦多注重参与学习和情感体验。人类学尽管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但从学科范式而言,大都认同这三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亦即:整体眼光、比较视野和参与体验。从整体角度来看,对博物馆教育的审视既要有历史的维度,又要有当今的考察及未来的展望,尤其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的影响。从比较角度来看,时空的差异带来博物馆教育理念、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理念及方式间的交流互鉴对各方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从当今社会发展阶段看,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灵魂和首要职能,博物馆教育社会化的探索实践方兴未艾,并且博物馆的其它工作诸如藏品收集、研究、展陈乃至文创也都可归于“大教育”的范畴之中。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博物馆教育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得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参与观察、亲身体验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进而获取某一特定区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做好事实资料基础。从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来看,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是指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而客位则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1]传统博物馆学注重收藏,以“物”为中心,仅把受教育者作为被动灌输的客体。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教育的功能日渐突出,愈加强调“人”,注重互动交流与双向学习,由把受教育者作为客体逐渐转变为互为主体,而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研究教育必须从具体入手,教育经验在教育理论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经验,哲学上指的就是“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也就是我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初步的表面的认识。[2]同样地,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也不能仅停留在书斋理论中,而应该走向广阔的教育实践,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看,就应该走向广阔的田野实践,在田野实践中检验并发展博物馆教育理论。

二、社会情境分析

    社会情境本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学视域中,一般指所研究的对象应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予以分析。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对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这种适应不是一次性、僵化不变的,而是呈现出连续性整合和变迁。[3]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在于有现实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很多博物馆都有可以触摸的展品或教具和参与学习的互动项目,观众可以在互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教育体验区影像工作站互动体验项目为例,这里有很多能和大家互动交流的项目,比如当体验者走到影像捕捉设备前面,便可看见自己的影像了,接着再拿起一枚卡片(比如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图)对着摄像头的方向稍作停留,便会出现一枚全息立体投影的犀牛形象,接下来组织者便会针对此文物卡片所显示的投影进行讲解,从而使观众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博物馆的教育体验活动,能让体验者和组织者在彼此的互动中教学相长,从艺术教育多元开发的角度挖掘体验者的潜能,提升其独立思考及艺术评价鉴赏能力,构建并拥有其独特的思维体系。互动体验的作用在于让体验者综合利用外部材料的同时,令其在内部的精神的层面也能得到良好的塑造。[4]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注重情境的塑造与实物体验。

三、呈现与表征

    倘若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展现出来称为呈现,那么表征则可理解为一个意义的加工和再造过程。表征的概念已经在文化研究中占据了一个新的重要地位。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牛津英语简明辞典》给出了此词的两个相关意义:表征某物即描绘或摹状它,通过描绘或想象而在头脑中想起它,在我们头脑中和感官中将此物的一个相似物品摆在我们面前;表征还意味着象征,代表,或替代。概括而论,对于经由语言的意义表征是如何运作的,有三种解释的途径:第一种是反映论的,第二种是意向性的,第三种是构成主义的。[5]在博物馆教育的实施实践中,尽管其采取的具体形式可能不同,但无不体现着呈现与表征的印痕。就以作为博物馆教育基本形式的陈列展览而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首先是文物的基本信息,呈现出藏品的本来面目,但进一步地,在呈现文物实物的基础上又会有意义的说明与阐释,这不仅有针对某一具体文物的意义阐释,更会有针对组合文物或整个展览的意义阐释。比如就我国一般的通史陈列而言,首先呈献给观众是一件件具体文物展品,每件展品会有其具体的文物信息诸如名称、年代、质地、尺寸等,进一步会向观众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再进一步便会激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和认同感,这其中便既有文物信息的呈现,又有文物及展览本身表征意义的生成与构建。

四、嵌合理论

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辩论声浪中崛起的实在主义学派,是经济人类学界除形式主义学派外另一个人数众多、影响广泛的学派。实在主义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赞同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的形式主义看法,而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波朗尼提出了“经济被嵌合在社会之中”的重要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复杂的交织在一起。[6]之所以要谈到嵌合理论,是因为如前所述的对博物馆“大教育”理念中,文创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亦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方式,文创产品是文化与商品的结合,是博物馆的重要业务工作之一,是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力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对于拓宽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渠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单霁翔指出,对于博物馆而言,其责任就是 “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相和谐,使博物馆文化与民众文化需求相协调,使博物馆事业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使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7]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业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荟萃馆藏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金银器、钱币等种类的国宝精华为设计元素,开发了一系列蕴涵着独特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使之成为“流动的博物馆”,真正做到“将博物馆带回家”;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让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平台传播得更远、更广、更久。[8]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多以博物馆文物或其部分元素为载体,其承载的文化与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文物本身并无二致,从而会起到“将博物馆带回家”的传播效果,进而会收到很好的博物馆教育效果。

五、文化批判与反思

    人类学作为一种有力的文化批评形式,是人类学者们早已对社会做出的承诺。人类学家所做的工作,大部分没有起到认真反思本文化的作用,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异文化的探索上。人类学家也越来越意识到,本文化民族志的功能和异文化民族志所曾具有的功能一样重要和合理。人类学文化批评的两种方法是认识论的批评法(epistemological critique)与泛文化的并置法(cross-cultural juxtaposition)。这两种方法均是“变熟为生”(defamiliarization)的基本批评策略的变异形式。人类学的基本批评策略是对常识加以分解,对意外事物进行描写,置熟悉的事物于陌生的事物、甚至令人震惊的场合之中。[9]在当前博物馆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基于中西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同,借以反思我国博物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得以提升的空间。博物馆的公共性和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宗旨、观念,在西方博物馆的历史发展中得到确立、加强以及制度化,这是西方博物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博物馆的职能水平、思想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和它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10]因此,当前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方式和理念亦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反映与投射,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比西方博物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理应对我国博物馆教育进行反思,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教育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已成为博物馆的灵魂和首要职能,是与社会大众沟通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在体现博物馆的公共性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人类学注重对人的全面研究,主张通过文化来研究人性,人类学和博物馆教育有其文化上的共通性与实务操作上的相似性,因此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博物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253页

[2]孙西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5页

[3]孙克.《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及其活态保护研究——以淄博鱼盘为例》,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

[4]中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教育体验项目案例分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47-148页

[5][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第15-26页

[6]施琳.《经济人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16-217页

[7]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四川文物》,2011年第1期

[8]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www.chnmuseum.cn/

[9]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月,第157-191页

[10]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5页

作者简介

冯正国(1981--)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