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段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8-13 09:12:3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段荣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系统思想和整体概念,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在教学观念上确立师生互为主体关系,在教学目标上确立信仰与价值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双向体验启发,在教学方法上向多元化发展,在教学空间上实现三位一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信仰体系

“基础”课是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大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教学目标上,“基础”课突出表现为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接班人和建设者相应地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只有将“基础”课由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信仰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为主体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不同的教学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体系,进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科学的符合现代要求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实现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成功转化。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坦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交流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是平等和民主的双边关系,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自我为中心”所导致的主观独白。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首先是一种彼此尊重、彼此平等的共同参与,更是师生之间的在知识与思想等方面的分享、共享或一种共同的创造,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的言行能够反射出学生身上的光辉,而不仅仅是将自己拥有的一知半解投射到学生身上去。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超越自我生活的局限,体验到生活真实,引发情感的共鸣,获得荣辱体验,受到向上生活的激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单一说教训导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居高临下的远距离学生,师生互为体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存在于一种和谐美好的学习情景和氛围之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成就,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拉近心理距离并产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永久结构,而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依赖于师生之间已经发生和正在继续发生的相互影响与改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教师的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言传身教,热情真诚,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引领学生,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受教育。

二、确定教学目标: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价值、信仰的确立转变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谭,是一门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具有特定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基础”课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系统的理论性,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较强的政治性。“基础”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单纯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是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此,将“基础”课应将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教师在设计教学专题和撰写教学讲义时,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及功能定位,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和认识,而把教育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并将思想性放在首位,重视价值的传递与信仰的确立。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如理想信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问题、艰苦奋斗问题、团结协作问题和法律权利义务问题等。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教学专题,创设教学情景或开展相应地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积极地体验与感悟,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自己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提升其情商、使其建立起信念或发展其心智,并最终使之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或教学目标,真正实现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价值、信仰的确立转变。

三、改革教学模式:由单向的理论灌输向双向体验启发转变

“基础”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互动原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双方在统一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是实现教育价值和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有利于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与学生分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观点等,学生主动地进行自觉选择、消化、吸收和自我教育,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既是课程的教育对象,又是课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决非仅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和外界力量的强加就能实现,而是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知、认同和升华来实现的。在具体教学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美好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借助于情境手段进行教学交往、思想交流、信息分享和情感沟通,对教学目标达成共识,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灌输者、知识传递者,而是情景活动的引领者和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情景活动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而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支撑、相互碰撞、彼此成就和共同成长的动态过程,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在一种和谐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实现心灵的对接与互动,产生交流和对话的欲望,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

四、创新教学方法:由单一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转变

“基础”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更注重的是精神的树立与思想的培育。“基础”课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抽象性、情感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教学艺术。一堂精彩的授课必定是经过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的,正如庄子所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基础”课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环节,艺术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课堂的参与性,并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实现从“独白”到“对话”的课堂组织方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美感人,巧设疑云,搭建阶梯,引导思考,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利用丰富的课堂互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主人翁意识,以此来构建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大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提高自我表达和参与集体的能力;既能展现自我个性,又能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通过查阅作业、个别谈话、课堂讨论、线上答疑等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的状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共同深入分析,答疑解惑,任课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要从传递现成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分享成果的合作者,既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学过程更具探索性、创新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从自觉到自发转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拓展教学空间:由传统课堂向“三位一体”的教学转变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毋庸质疑,课堂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基础。但是,学生仅有对道德和法律的认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还需要经过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重要环节,才能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而网络课堂和社会实践便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把课堂理论教学、网络课堂与课外实践“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更加开放和开阔的氛围中全方位和全过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引导他们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答疑和互动,以及丰富多彩地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和交流,同时又让教育教学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在构建课堂教学体系的同时,要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丰富网络课堂的内容,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同时把实践教学纳入“基础”课整体教学体系,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以此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合力,使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锻炼意志品格,升华思想认识,知行统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我觉得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自私的,也不是自我中心,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学生,知道他们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7.1

[3]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4

[4]列宁全集(第 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 人) 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17

作者简介:

段荣(1978--)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