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张启荣1 张启芮2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1 09:34:3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甘肃省文物局项目“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靖远县北城滩出土隋唐墓志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GWJ2014017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考
张启荣1  张启芮2(1靖远县双龙镇人民政府  甘肃靖远  7306002;2靖远县博物馆  甘肃靖远  730600)
摘 要:本文对志文作了准确的标点、断句、释读,对墓志的来源,志文的结构、内容、文风、书风等作了比較详细的考证。该墓志对研究唐代敦煌大姓“氾”氏及唐代乌兰关、乌兰县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书法承北碑魏楷书风,苍拙朴茂,率意天真,方圆并施,刚柔相济,金石气十足,书法碑范价值不容忽视。志文反映了初唐时期的一些文风特点,语言简洁精炼,句式骈散结合,张弛有度,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而且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佳作。
关键词:北城滩;唐代;氾山琮;墓志;考释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为方形石刻,志盖阴刻大篆籀文“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墓志文文题为“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作者为“卧疾孙履升”。据张胜成先生(下文有介)讲,墓碑墓志文完整无损,墓志石材质地为青砂岩。该墓志现流失于民间,现状不明。志盖、志文影印件附下(图1、图2、图3):

 

 


图1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碑石志盖、志文电脑影印元件
(此为笔者曲折寻访得到的第一张碑石电脑影印件“元”件,现存笔者手中)

         

 

 

 

 

 

 

 

 

图2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 碑石志盖照片电脑影印件

 

 

 

 

图3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 碑石志文照片电脑影印件
一、“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影印件的由来
2004年年初,张胜成老先生(现年86岁,家住靖远县双龙乡仁和村5社吊柳沟右侧村道傍)持其“文稿”要我修改,期间来往较频,可谓因文史情缘结为“忘年交”。他知道我一直从事书法学习、墓志研读写作及地方史研究,是年秋某日,持其1975年3月15日抄于“北城滩曹家”的《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造氾府君墓志铭·并序》手抄本(此“手抄本”原件现存笔者手中),要我识文断句标注译释,我自然欣然应允。张老先生的“手抄本”照片附下(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

 

 

 

 


图4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盖

 

 

 

 

 

 

 

 

 图5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1

 

 

 

 

 

 

 

 

 

 

 

图6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2

 

 

 

 

 

 

 

 

 

 

   图7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3

 

 

 

 

 

 

 

 

 

 

 

  图8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4

 

 

 

 

 

 

 

 

 

 


图9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5

 

 

 

 

 

 

 

 

 

 

 

图10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6
缘何张胜成老先生能亲睹“大唐故氾山琮公墓碑”呢?手抄此“墓志”呢?
上世纪70年代初,北城滩水利电力提灌工程开工,遂即毁墓开垦土地,安置移民。当时由靖远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双龙公社革委会牵头开发北城滩。张胜成先生作为北城滩水利电力提灌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渠道村落规划的唯一主总设计师,因其全程参与,与北城滩及北城移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深受北城老乡的尊敬与信赖,胜成先生亲睹“大唐故氾山琮墓碑”,手抄“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对此,笔者经过数年“曲折寻访”,幸得“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电脑影印“元”件。在“开拓与守护:丝绸之路上的白银学术研究会”上,笔者作了《〈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卧疾孙履升撰〉粗考》一文的交流发言,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展示了“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志盖、志文影印件“元”件,引起了高启安教授、沙武田研究员、冯培红教授及部分学者的极大关注!
二、“大唐故氾山琮墓志”介述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志盖呈正方形,阴刻大篆籀文“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志身呈正方,应该与志盖自合,纵列横行,墓志正文20列21行,凡416字,列均20.8字。
所惜难睹此墓志碑石“真容”!此“元”件提供者再三叮嘱要为其“守密”,我们只能祈祷“山琮”公“显灵”,尽早让其原碑“真容”公诸于世!
三、“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楷译稿
因笔者手头仅为“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墓志碑石照片的电脑影印“元”件,字迹较模糊,俗体字、异体字较多,较难辨译,又绌于手头资料、文史知识、标点断句能力,谨此楷译标点,楷译稿附下:
大唐故左骁衛翊府翊衛武部常選氾府君
墓誌銘並序
                                            臥疾孫履昇撰
夫材任棟樑,木秀風折。匪遇伐柯之士,焉觀九重之顏。痛矣將終,喟然而息。則有食祿,用詐於邦。錦衣在朝,而無恥也。是以榮辱有節,貴賤昌時,允茲在茲,影逐聲響。公諱山琮,肇有周族,立望西土,燉煌赫然,校業東遷,遂為會部人也。曾祖壽,皇鄆州司馬。以才就職,忝古從官。罷搖扇之榮,乃滋延齒之祐。祖慎,上柱國,杖劒出閫,奮勇德於軍前,而獲大勳,不替昭陽之美。惟  公乘資岳立,動若雲逥,植性西河,墨變三江之藻。然則揚名後世,貽厥子孫,雖骨肉殞於黃泉,軒冕用光乎史笧。嗚呼!以開元十年孟冬旬二日,終於烏蘭縣之私第,春秋亖八,先夫人卅四載也。侯氏,名與德全,禮亦俱修,載七十八,以天(丢一字“宝”)十四載六月廿三日終,以丙申歲五月七日遷塋于墼子平原之禮也。於是乎前瞻桂首,墜蛾影而潺湲;後抗洪波,列山川而地軸。嗣子知憲,昭武校尉、左武衛武威郡武安府折衝、賜紫金魚袋、上柱國。仲子知酂,昭武校尉、右驍衛廣陵郡方山府折衝、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季子知茂,先妣廿一載之逝也。噫!二子偷生,號叫天地。恩及須弥之勢,泣血流沙,日照閻浮,何期窀穸之苦。其銘曰:
壹丘青松,三川白雪。朔風颼飂,泉聲幽咽。出入無路,蹤跡兮永絕。萬代之後,惟 我君兮泣血!
天宝十五载五月七日庚申誌铭
四、“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献价值析辨考释
笔者就“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的文献价值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以辨考:
1.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中有“肇有周族,立望西土,燉煌赫然,校業,東遷遂為會部人也”“曾祖壽皇,鄆州司馬,以才就職,忝古從官……”“祖慎,上柱國”“公乘資岳立……墨变三江之藻……扬名后世,贻厥子孙”诸句,表明氾氏乃周公后裔,世代儒门望族,“山琮”公时任大唐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之职,以“文”任武,比其祖上及同族诸公不算职高位显。近读兰州大学冯培红教授学生王晶《中古家族三调:唐帝国边境城镇的三个家族》(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文中“氾氏之先,出自皇帝之支庶,帝喾之苗裔也,周公之子,凡伯夏之后也”“敦煌氾氏……以儒学济世……门风不堕……精通儒学,是典型的文化高门”“终有唐一代始终保有不可忽视的势力,是敦煌的老牌大姓”“翊卫乌兰县、乌兰关”——“遂为会部人也”诸句载记[1],这足资证明:“氾山琮”公及前——“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兵部常选氾府(君)”“翊卫”唐“乌兰县、乌兰关”自有祖渊!这充分说明“乌兰关、乌兰县”在古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与敦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显现出“乌兰县(城)”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极其重要性!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中有“以开元年(公元722)孟冬旬二日,终于乌兰县之私第,春秋亖八,先夫人卅四载也。侯氏,名与德全,礼亦俱修……以天十四载(公元755)六月廿三日终,以丙申岁五月七日迁茔于墼子平原”“前瞻桂首,坠蛾影而潺湲;后抗洪波,列山川而地轴”“天宝十五载(公元756)五月七日庚申志铭”诸句,足资证明唐乌兰县(城)在北城滩——即今北城滩唐代古城堡遗址!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对氾氏家族而言,其家族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以期再考。
2.“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体文风价值简析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体文风直承两汉魏晋南北朝,大有汉赋遗素。“志文”结构先总后分再合,语言简洁精炼,句式骈散结合,张弛有度。对“墓主”基本世系、生平、功德等述之以要,赞而不过,堪为“墓志”典范。
3.“大唐故氾山琮墓志”书法价值简考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系天宝十五载(公元756)五月七日书丹刻讫。“志盖”“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为大篆籀文书体,方圆并施,刚柔相济,金石气十足。志文承北碑魏楷书风,糅以少量晋体行书。诸如“岳”“江”“後”“亦”“六”“鱼”“叫”“须”“流”“沙”“丘”“泉”字,行书笔法极为明显。主体看,圆转多于方折,似在刻意改革北碑方折多厉追求圆俗之态。总体看,书风苍拙朴茂,率意天真,又给人以“安史之乱”在古“乌兰城”时代的马蹄杂乱感、仓促感,其书法碑范价值不容忽视,亦期碑学、书学界深考、细考。
五、“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相关说明
1.疑似字辨考:
①“忝古从官”之“忝”字,存疑;
②“乘之岳立”之“乘”字,存疑;
在今年7月4—7月6白银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时,当时笔者呈交的《〈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卧疾孙履升撰〉粗考》,有学者提出“乘”应楷译为“禀”字,会后,笔者细作对比考辨,仍应楷译为“乘”字。
2.断句存疑说明
“侯氏名与德全礼亦俱修载七十八”句,笔者《〈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卧疾孙履升撰〉粗考》稿中楷断为“侯氏,名与德,全礼亦俱,修载七十八”。有学者提异议说,古代妇女只有姓氏没名、字,应断为“侯氏,名与德全,礼亦俱修,载七十八”。对此,笔者因为在彼时彼地之特殊场合,没有据辩。在此特别说明:①古代妇女还是有名、字的,早有先例,如《元勰妃李元华墓志》载“妃讳元华……”[2]、《齐御史中丞赫连公故夫人闾氏之墓志铭》载“夫人讳炫字光晖代君平城人”[3]。还有例据,此不赘举了。②对其断句,表示赞同,本“考释”采用之。
肯定还有疑似欠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同仁们据证稽榷之。
感此欣甚,拙成韵赞。
赞曰:
墓志佐证
  
  氾公“山琮”墓志铭,
“武 德”复县欣佐证。
“靖 邑”历史堪悠久,
“乌 兰”古址今北城。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晶.《中古家族三调:唐帝国边境城镇的三个家族》(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元勰妃李元华墓志》
[3]《齐御史中丞赫连公故夫人闾氏之墓志铭》
[4](清)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作者简介:
张启荣(1962--)男,甘肃省靖远县人,主要从事靖远地方史及书法学研究。
张启芮(1975--)女,甘肃省靖远县人,靖远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靖远文物与历史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