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程晓君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1-07 09:55:5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安庆市委党校课题“安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8AQDX06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
程晓君(中共安庆市委党校  安徽安庆  246133)
摘 要: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遵循。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领生态环境保护,以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要举措。树立和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提倡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才能推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遵循。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行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着力点。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与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的生态环境要求仍然存在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
为进一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彰显了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建立绿色发展和结构转型的总体布局。方案强调“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以体制改革为契机的绿色发展成为破解时代难题,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的关键之举。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解决世界性“先污染后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我国的生态环境复杂性、发展的阶段性和治理的急迫性,决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3]。
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立足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高度理论概括。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种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原始的平衡到基本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回归平衡的四个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以往各种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必然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
2.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是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在‘五位一体’布局中居于突出位置,但依然是其中突出的、明显的短板。”[3]建设生态文明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严峻形势,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党中央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民意的积极回应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4]。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面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变,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伟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的提出,阐释了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任务艰巨性,道出了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短板的极端重要性,点明了有条件、有能力的客观基础性。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
二、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方向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发展理念被提高到国家政策层面后,成为绿色发展行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同时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1.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对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集中概括和升华,是当代中国的时代选择和理论创新。从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先后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从绿化运动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6]。
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具有比过往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7],“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可以形成多个经济增长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象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8]209。
2.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的“两山”理论深刻提示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的一体两翼关系,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联,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只有绿色发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发展-治理”的循环问题,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和首要任务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又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和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3.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是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这些重大创新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人民期盼和行动遵循。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行动,既是体制改革的内容,又是体制改革的方向。
三、切实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进绿色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需要在价值观念、治理体系、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时俱进,通过顶层统筹和整体规划,形成自上而下、共同努力的大格局。
1.树立和弘扬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推进绿色发展首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育全民的绿色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努力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遵循和自觉行动。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使人们了解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激励每个人扩大其道德关怀的范围,使人们形成自觉关怀万物的生态意识,并自觉践行有效的生态行为”[9]。
2.建立和完善绿色治理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体制保障,不断完善绿色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重在建章立制,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为“绿水青山”编织起制度和法治的保护网。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谋划好了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的颁布是我国生态红线体系建设的雏形[10],其次坚持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行并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源头严防”就是在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这是治本之策。我国逐步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以及生态、资源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等。通过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合理用途,确保准确执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定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11]。
“过程严管”就是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套制度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这是关键之举。我国完善了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和推广不同地区间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
“后果严惩”就是对环境资源造成损害和破坏的行为追究责任,这是追责措施。通过实行生态保护红线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一岗双责制,同时改革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行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三,法律法规日趋完善。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颁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正式被写入法律,环保不力的官员必须下课,环保监管者也要被监督,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而且2018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等5项内容被写入宪法,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环保的法律位阶。
3.建立循环低碳的绿色发展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8]。推进绿色发展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新的增长点。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要求,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为此,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降低资源的漏损率;二要推进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三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4.提倡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消费方式
绿色发展离不开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发展绿色消费,不仅顺应了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且通过总需求管理,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策应供给侧改革,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生活方式绿色化,首先需要理念上的认同,其次需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强调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养成和观念转变,包括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也包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无论是在消费习惯、出行交通,还是在衣着穿戴、餐饮食用等方面,都要使绿色成为生活的底色。
5.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
推进绿色发展是一场从思想到实践的系统变革,需要全方位发力、全过程接力、全民性努力,社会各界应该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创建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积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综上,绿色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要工程,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我国目前的绿色发展才刚刚起步,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决定了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5-19)[2019-06-27].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EB/OL].(2015-09-21)[2019-06-27].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_2936327.htm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张宇航等.中国副省级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评价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
[6]鲁长安、程立波.试论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J].新疆社科论坛,2016(2)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报,2017-05-28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209、396页
[9]左守秋,等.以科学生态价值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论坛,2014(19)
[10]高吉喜.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设构想[J].环境保护,2014(z1)
[11]李干杰.生态保护红线—— 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J].求是,2014(2)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