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璐 黄小华 理工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2-24 08:54:27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理工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19B22;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编号2019JGZ124

理工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

王璐 黄小华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理工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目的是使理工专业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理论传授时兼顾价值的引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团结协作的意识、艰苦奋斗的意志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本论文在分析当前理工院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理工院校自身特性,探索理工院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为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字:理工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路径

一、研究背景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2]。理工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的意义在于如何应用有效的思政工作夯实理工科人才文化软实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理工科人才。根据理工科专业特色,寻找德育元素,充分发掘理工科各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挖掘本学科的伦理、价值、科学精神等,推动理工科“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使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技术的目的是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观念,树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国家情怀。

二、理工类院校的特性

理工院校多以理学类、工学类和理工类学科为主的院校,由于文科分科,理工院校在学习氛围、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人文类高校有显著明显,顺应和把握好其特征才能使课堂思在理工院校的开展事半功倍。

1.科学性

理工类高校专业课程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是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存在。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属性、状态及运动形式。解析各种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类课程的实质是自然、科学和科技的融合,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不存在主观立场的不同,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成为理工类院校主流价值属性。

2.实用性

理工类专业课程是针对特定岗位职业标准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开设的,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课程内容大多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设置,涵盖了特定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点,专业与生产实践和市场相对连接紧密,容易被行政化、平庸化、市场化等因素影响,因此理工科类学生在长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动手能力强。但对抽象思政理论认识变得淡漠。

3.实践性

理工类专业课程常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如地质学专业,在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地质调查等是必修课程,还有农业类、林业类、海洋类等专业,都需要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磨练意志、培养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深刻影响了该类课程的价值属性。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而对政治思想、道德品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等育德内容涉及相对很少。

三、理工院校开展课堂思政面临困境

1.有待建设的理工院校思政大格局

在我国高考应试教育体制下,政治理论课不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考科目,导致其价值导向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中等教育的思政教育与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故而思政教育在学生进入高校前就是薄弱环节。理工科院校中,理工科课程所占比例远高于人文类课程,重理工轻文史的局面依然普遍。只依靠政治理论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高校依然存在,单一的育人途径使得思政育人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思政要真正达到其育人功效,形成良好的思政育人格局,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2.理工院校学生重“术”群体性特征

理工类高校课程精准度高、实践性强,更多的强调公式推导,操作应用,技术手段应用等,注重用理性思维去学习和思考,理性思维发达,欠缺感性思维。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行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让学生感受到高新技术无法比拟的实用性。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存在着思想政治“无用感”,忽视了价值观的建设,丧失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漠视思政课程学习。隐形思政教育的缺失导致教学过程成为“无教育的教学”,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提示。

四、实现路径

理工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的意义在于根据理工科专业特性,寻找德育元素,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专业课程,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工科人才。

1.把握特性,营造课堂思政大环境

理工科院校学科众多,有着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可简单照搬其他学科的内容与形式,要尊重自身学科特性,在坚持学科价值的基础上,研究其学理、价值、科学精神等,将学科特性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使得每一个理工科课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掘理工科各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推动理工科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发力,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大环境。如:中国地质大学排练的《大地之光》大型话剧,师生用音乐剧、话剧等艺术形式演绎,新中国地质事业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的事迹,汇演至今,赢得一致好评,是对献身、开拓、艰苦奋斗地质精神的弘扬和传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2.以人为本,明确课堂思政双主体

课堂思政要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位,明确教师与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双主体。努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学生的“获得感”让“课程思政”变被动为主动,可持续开展。学生主体方面,学生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受众,也是“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践行者和检验者。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为中心。如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引用当下备受青年喜爱的《大国工匠》纪录片,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迎合了理工科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也传递了专注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再如开展学生困惑的“考研还是就业”课堂辩论赛,引导学生在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思考,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主体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更是课程思政的“方向盘”和“发动机”,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堂思政育人效果。然而,在理工院校,高校和学生对课堂思政的重视不够,思政课容易被边缘化,降低了思政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高校从学校层面给予思政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的重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如在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完善晋升发展机制、给予学科建设支持等。同时也需要思政教师团队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专业素养,探索教育方式,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打牢教学,确保课堂思政高质量

“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教学平台,没有好的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也是空谈。一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置,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着手,紧扣“德才兼备”育人理念,设定好思政课的总方向。同时动态管理,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学计划更具有时代性、有效性、科学性。二是课程内容设计上贵在“有用”,把握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如主题分享式:C919的研发,让学生收集整理材料,论证自身观点,让课堂贴近学生,增强学生课程参与感。三是运用新媒体服务课堂思政教学。运用新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开展教学开展,如考勤、课上学习交流、考核等,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政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

4.整合资源,实现课堂思政多元化

课堂思政队伍人员的多元化,通过组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育人平台,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纳入工作室中,形成育人“合力”,基于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多学科背景、多元化视角共同探讨课堂思政的建设和发展,启发教学的优化和改革,实现师资共享。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如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交叉并用。充分把握理工院校“课程思政”理性思维,把学生思想落到实处,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考察、参观等方面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

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吴宁宁.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

[4]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

[5]崔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新探[J].教育评论2018(11)

[6]王谦.高职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2019(7)

[7]杨和文陈袁碧莹.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8(11)

作者简介:

王璐(1981--),陕西延安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黄小华(1987--),广西南宁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