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庆锋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3-24 08:55:08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2018年宁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宁夏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编号:18NXBGL05;2018年宁夏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宁宣发[2018]152号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王庆锋(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成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基于此,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和路径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城镇化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推行“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城乡差距和工农业差距的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枷锁。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一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进入新世纪以来,2004年至2019年又连续十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为了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一、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包括二元结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和城乡空间结构和互动关系研究。二元结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历史悠久,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对人口由农业向工业、农村到城市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拉尼斯—费修改了二元结构理论中的“被动和没有影响”假设,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自身提供的剩余农产品→是农业劳动力转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乔根森提出了农业剩余概念,认为人口增长取决于粮食供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受农业剩余的影响外,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原因在于“累积性因果循环”效应。城乡空间结构和互动关系研究内容广泛,佩鲁提出了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支配效应、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的“经济空间”的推进型产业及其对应的被推进型产业。赫希曼在提到了“核心区一边缘区”理论及他们之间存在的极化效应(将要素和资源吸引到核心区)和涓滴效应。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需要经历乡村是城市的载体、城乡分割和城乡对立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迈可尔•托达罗认为,过高的城市实际工资是吸引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病”的祸首。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城市病”及“农村病”的根本途径。

2.国内现状

国内现状内容主要包括城乡统筹内涵和本质的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必要性研究和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城乡统筹内涵和本质的研究以顾益康为例,他认为城乡统筹就是要彻底改变城市偏向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摆脱城乡分割、重工轻农、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战略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必要性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专家学者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的对城乡关系互动的再次提醒,强调城对乡的“带动”和乡对“促进”作用,例如刘奇、王飞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城乡融合发展是重构国家发展规划、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选择。焦伟侠、陈埋君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数量、统筹城乡发展和实施城镇化战略。曾业松认为,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乡村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曲凌雁认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内涵,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必要准备。具体问题研究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异问题研究(蔡防、杨涛,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几个临界点;程永宏,建立城乡混合基尼系数的分解形式并论证城乡差距指标体系)、城乡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周天勇,托达罗模型不符合二元结构转换的实践,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发展成本太高等后果;郭继强,建立了农民工城乡双锁定工资决定模型,刻画了一种即使在劳动力可流动的条件下也会出现并且仅靠市场化无法有效消除的新城乡二元结构)。

二、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都会经历“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的发展过程,折射出城乡“低水平均衡二元结构融合”的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契合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演变规律。

 

 

 

 

 

1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图

1.国家现代化必须以乡村振兴为前提

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乡村建设思路的清晰刻画,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进行部署。在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依次达到初步形成乡村振兴格局、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更是我党对国家现代化实现吹响的冲锋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方略。

2.乡村振兴必须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

我国仍处在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而非逆城镇化阶段。当前,在未考虑城乡居民之间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7:1,非农产业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4倍多。这一明显的差距,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还会继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我国城镇化的根本驱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另外,我国农业从业人口比重高达27.7%(发达国家不到10%),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依靠工业化的和城镇化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因此,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60%以上源于非农产业),必须通过进一步实施城镇化战略来带动和支撑。

3.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理论构建

基于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交易机制、经营体系和分工体系的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以工促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产品均衡配置、城镇培育发展、户籍制度一元化推动机制的市场主体作用,以政府参与为核心,通过制度服务、资金投入或支配、行政管制等措施,在尊重城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城乡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角色作用,促进资源、文化互动、资金投入的互动作用和产业转移、科技投入等要素的单项流通,构建产业结构合理且兴旺、生活质量提高且宜居、社会事业发展且文明、空间布局规范且有效、生活富裕且环境友好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环境融合发展机制。

三、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既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吸引能力,吸引更多的人进城上学、务工、置业、兴产,转变以往单一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提高城镇化率的“被城镇化”,同时,加快农村医疗、社保、教育等基础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农民就地居民化。

 

 

 

 

 

 

 

 

 

 

2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

 

 

 

 

 

 

 

 

 

 

 

 

 

 

 

 

 

 

 

1.资源优势互补 高效集约利用

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依赖于乡村提供,乡村发展所需的技术和资金资源依赖于城市支持。城乡要素资源如资金、技术、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及物质与非物质资源 十分丰富,充分利用城乡资源并作为城镇化和乡村战略融合发展的基础,这是一种集约、高效的乡村城镇化发展路径,也符合内生发展的需要。

2.空间合理安排  发挥集聚效应

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空间发展,既需要对乡村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生态区域做出科学合理的划分,同时还要提高乡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合理规划城镇空间,为发挥聚集经济效应搭建平台。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的重点都是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产业兴旺。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3.发挥制度优势  助推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土地高效流转。同时,城乡居民主人翁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就业能力提升和参与公共事业能力与意愿的提升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障碍。助推乡村融合发展,尤其是就地城镇化,可以继续推进移民搬迁、低保政策、教育培训和基本公共服务(道路畅通、厕所达标、电网有线广播和互联网)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可以让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得更加美好,乡村是青山绿水和精神文化的载体。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因此,大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强农业、疏农村,多城镇”是振兴乡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史建威.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与路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赵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启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唯实2017年11期

[3]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12期

[4]丁静.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5期

[5]罗必良.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南方经济2017年10期

[6]李国祥.乡村振兴战略 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中国合作经济2017年19期

作者简介:

王庆锋(1979--)男,河南林州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冷链物流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20-01-19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