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杨倩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 中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激反应现状及培养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4-24 09:04:2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杨倩(西安市二十六中学  陕西西安  710001)
摘 要: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学生应激反应的特点,以提供中学生应激能力培养的科学方法,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及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70名中学生接受应激(压力)反应问卷(SRQ)及有关疫情相关问题的测试,其中有效问卷共564份。结果:中学生应激反应主要以情绪为主,在行为反应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比女生的应激行为更剧烈。应激反应在对事件认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情绪化认识的个体比理性认识的个体表现出更强烈的应激反应,情绪更不稳定,躯体反应更多。情绪反应在中学生获悉事件的途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从官方获悉事件信息的个体应激反应小,情绪更稳定,负性情绪更少。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侧重男性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正确指导中学生获悉事件信息的途径,心理干预可充分利用改变和调整对事件的认知这一途径,情绪、行为、躯体间相互作用,可寻找一个突破点而达到各个突破。
关键字:应激反应;突发公众卫生事件

2019年末,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国,全民陷入恐慌之中,疫情能否被快速控制、民生安全如何保障令人担忧。随后,人们出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但“正常”的反应,恐慌、无助、悲哀、愤怒、焦虑等情绪问题日益突出,疫情不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还会对人的心理发展造成持久性的影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当个体面对突如其来又至关重要、难以应对的环境因素时,个体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这时会伴随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而非疾病反应,但由于每个人处理应激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心理会日渐平和,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易情绪化的中学生而言,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考验。有研究发现,中学生是心理危机的易感人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又被父母过度保护、溺爱,缺少耐挫性,心理弹性小,易冲动,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引诱而发生心理偏差。了解疫情下中学生的应激水平,对及时制定心理干预方案,预防不良情绪蔓延,对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在应急事件中的应激能力至关重要。
一、前言
1.突发公众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造成社会成员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都是突发公众卫生事件的典型。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导致学校推迟开学,正常教学如何开展,学生情绪如何安抚,无不向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2.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就是当个体处于压力环境中(历经重大创伤、地震、新型肺炎病毒)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常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出现一些适应性生理防御,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等。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如焦虑,紧张,恐惧等。从效果角度出发,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努力解决问题,直面困难,接受现实和寻求帮助等。消极应激反应表现为否认逃避、歪曲事实[1]。如果个体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不仅会破坏个体正常的事务处理的能力,还会损害自我身心保护机制,降低其抵抗力。
应激反应过程的研究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认为,应激反应通常存在三个阶段:警戒—抵抗—耗竭,警戒期出现在事件开始阶段,个体会表现为高警觉性和高敏感性,同时调动所有资源和自我控制力,以满足针对突发事件需要采用应对手段的要求,如果在此阶段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及失眠等躯体方面不适,社交和工作受到影响,则表明本阶段所采取的适应手段成效不佳,原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与问题解决方法不能满足当前需求。随着事件发展,对事件的不恰当判断会导致心理情绪失衡,身边的一声咳嗽便会引起你极大的不安。随着应激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抵抗期:个体竭尽全力运用所具备资源和方法,极力避免一些适应不良的发生,心理和行为逐渐趋于僵化,偏执化的使用某种防御机制。严重者则会由于手段无效而在连续极度应激后进入第三阶段——耗竭期,耗竭期一般出现在事件发生晚期,此时的个体容易心理崩溃,出现混乱和脱离现实,表现为极度淡漠。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强度和个体应激反应之间呈线性关系[4]。换句话说,当事件强度越大,应激反应则强烈而明显,反之亦然。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甚至蔓延到全球,各地采取措施防治疫情传播,如武汉、北京等地相继封城,学校停课,居民区限制人员出入,自行隔离,学校开始排查、记录、跟踪学生情况,保障师生身心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应激反应,如调整心情,制定作息时间,学习病毒知识和防护措施,坚持学习和生活等,但还有些中学生出现了消极应激反应,出现疑病心理、焦虑心理、从众心理、抵触心理等问题。应激反应可以体现中学生对待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掌握其应激水平,有助于提高其心理耐受性和健康水平。
二、方法
1.被试
选取西安市某中学的学生共570人,收回有效问卷564份,其中男生316人,女生248人。
2.测量工具
应激(压力)反应问卷(SRQ),由姜乾金等编制,包括三个维度即情绪反应(FER)、躯体反应(FPR)和行为反应(FBR),共28项条目,采用5点计分。以总分(SR)表示应激反应程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28)。
3.统计分析
要求被试认真填写,一次完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4.研究结果和分析
(1)各变量的简单统计结果。应激反应各维度的性别统计结果
表1  中学生情绪反应、躯体反应、行为反应的性别差异
 男性(316) 女性(248) t p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情绪反应 17.44 6.469 16.81 6.316 0.828 0.363
躯体反应 11.27 4.682 10.75 4.287 2.625 0.106
行为反应 8.34 3.146 7.51 2.992 4.008 0.043
应激反应 40.21 14.267 38.75 13.707 2.002 0.158
如表1所示,应激反应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t=2.002,P>0.05。应激反应在年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t=2.124,P>0.05。但行为反应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4.008,P<0.05。
应激反应各维度的对事件的认识上的统计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应激水平在对疫情认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12.982,P<0.01。情绪反应在对疫情认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14.243,P<0.01。躯体反应在对疫情认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18.322,P<0.01。情绪反应在中学生获悉疫情的途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677,p<0.05.
性别和认知在应激反应得分上的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与应激反应的关系,以及性别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根据被试对事件认识分数将其分为两组,即理性组和情绪组,对应激反应进行2(理性组、情绪组)×2(男、女)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对疫情的认识在应激反应得分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11.052,p<0.05。在理性组中,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烈的反应;而在情绪组中,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烈的反应。而这两个因素各自的主效应不显著。
(2)认知和应激反应的相关分析
表2  认知和应激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认识 FBR FPR
FER 0.153** 0.747** 0.819**
FPR 0.176** 0.737**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用应激反应的三个维度和对事件的认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情绪反应、躯体反应与对事件的认识成显著正相关,躯体反应和情绪反应、行为反应成显著正相关。
5.讨论与建议
(1)对应激事件的认识影响心理应激。当个体遇到突发的应激事件时,会进行多次的认知评估和应对方式的选择,再作出相应的应激行为,正如本研究中基于新冠病毒疫情这类全国性事件,本次疫情传染性强,周期长,影响范围广,对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无疑需要多次的认知评估,通常情况下,让事情变糟糕的不是突发事件本身,而是心态崩溃者歇斯底里的社会化报复,一些不理性和冲动性行为只会制造更大的慌乱和恐惧,甚至加剧社会矛盾,本研究发现,正确,理性的认知会减低个体应激反应,这也说明,家长、老师及社会对于事件的正确认识和引导舆论方向,能有效减少中学生过多的应激反应。
(2)获悉应激事件的途径影响个体情绪反应。研究发现,情绪反应在中学生获悉疫情的途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官方平台的信息会降低中学生的应激情绪反应,这类信息一般都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而网络上一些带有情绪化、个性化的信息容易造成个体不必要的焦虑、紧张的情绪反应。优化个体获悉信息途径能极大的减少应激情绪反应。当应急事件发生后,及时、权威的官方信息时应对事态蔓延的关键一步。
3.对学校防控体系构建的建议。面对社会根源引发的突发事件,建立和完善长效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诱因,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每个学校应设立应激工作小组,有一套符合学校特点的预案,常演练,多熟悉,科学应对。当然,面对突发事件,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至关重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并发挥效用。设立预案,调动资源,通畅信息,实施方案,及时应对,事后反馈。
(4)培养中学生应激能力的方法。首先,建立常规的信息公示平台。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个人的力量常显得微不足道,有强大的政府支持和引导,健全完善的危机防御机制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才能长期有效带领群众成功抵御风险,同时信息途径的正确选择能极大的稳定民心,减少由个别虚假新闻带来的恐慌。科学引导家长和中学生对危机的正确认知,以调整心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
其次,完善中学生体验式培训体系。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研究发现,近71.6%的学生面对应急事件时的反应是一人独处,60%的学生情绪压抑,69.5%的学生情绪沉闷。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长的陪伴、专家的咨询、朋友的安慰,能为个体提供力量和帮助,减少内心痛苦,化悲愤为力量,将危机变为转机。学校应重视中学生危机教育,提高中学生抗挫力,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开设体验式教育改善和提高中学生应激适应能力,有研究发现参加体验式培训的中学生在解决自我认知评价能力、寻求支持能力、自我防御能力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变化。
第三,有效引导把危机转化为应激教育,将应激事件的发生看作个体成长的契机。目前许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遇到应急事件时总有父母第一个挡在他们前面,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中学生缺乏意志品质和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有研究发现经历过重大应激事件可以提升个人力量,个体有强大的潜力在困难中成长,从而学会采取问题导向来进行问题解决,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董磊.青少年心理应激应对的研究进展.课题成果,2016
[2]谢念湘.校园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构建研究.实践与探索
[3]曾祥岚.地震后中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干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0
[4]冯维.从SARS谈对中学生应激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
[5]赵小彦.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预案模式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19
[6]李仁莉等.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2017
作者简介:
杨倩,女,中共党员,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中教一级教师,专职心理教育老师,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2020-03-30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