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超 陈云历史观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价值启示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6-08 08:25:5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超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重庆市  400054)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经历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的世界观、历史观。陈云历史观所展现的经验智慧对新时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具有价值启示

关键词:陈云历史观历史思维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延安时期,在同毛泽东同志反复探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这个话题之后,陈云同志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个带有鲜明特点的‘十五字诀’。他总结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1]陈云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经历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他的“十五字诀”是他的世界观,也是他的历史观,而也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1月2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思维”列为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的六种思维能力之一。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要善于用大历史的眼光,发展地、整体地、长时段地、联系地看待和处理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衡量、规范和激发自身行为,让历史启示来者,让历史告诉未来。陈云历史观对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陈云历史观体现出历史思维内涵特点

陈云的历史观不是蕴涵于某一部现成的专著中,而是其观点散见于他在参与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在他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上。他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以著作、报告、讲话、批示、谈话等多种形式就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党史上的重大历史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断、指示等,是其历史观的充分体现。

1.客观全面是陈云历史观的方法论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看,这样研究党史,才是科学的。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2]。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历史观与毛泽东的思想相互印证。尤其是关于“反复”的解释,他指出“作了比较以后,不要马上决定问题,还要进行反复考虑。对于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因此,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最好过一个时候再看看,然后再作出决定。我和毛主席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发现他对于有些问题也不是一下就决定的。你和他谈问题,他当时嗯一声,但并不一定就是表示同意你的意见。”[3]

在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问题上,陈云在一九七九年三月与来访的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的谈话中指出:“关于对‘文化大革命’的估计。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为了防止中国变修、出现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事件,最初也不是要搞那么大。这个问题需要作一个总结,总结时要很慎重,要把林彪、‘四人帮’等人的破坏作用估计进去。总结不必匆忙,越往后,问题会看得越清楚,结论可能更客观、更合乎实际、更科学。”按照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历史观,在1982年,在审阅中共十二大报告讨论稿时针对讨论稿中关于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时指出:“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他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中,总结出领导与指导工作应该采取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2.实事求是是陈云历史观的核心体现

对待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陈云秉笔直书,客观评判,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正如他所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末,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全国各族人民无限悲痛。清明节前后,北京市上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贴传单、作诗词,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但是,“四人帮”压制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诬陷邓小平,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义愤。1977年3月13日,陈云向中央工作会议上海代表团提交书面发言,在发言中指出他对天安门事件的看法:“一、当时绝大多数群众是为了悼念周总理。二、尤其关心周恩来同志逝世后党的接班人是谁。三、至于混在群众中的坏人是极少数。四、需要查一查‘四人帮’是否插手,是否有诡计。邓小平同志与天安门事件是无关的。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现了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历史观。

3.公正评判是陈云历史观的追求所在

历史上,西路军问题长期被当作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而遭受鞭挞,人们普遍把西路军的惨败说成是张国焘路线的最后破产。为了把问题搞清楚,为西路军摘掉“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帽子,陈云和李先念等老同志做了很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交换、比较、反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澄清了历史真相,直接促成了西路军问题的平反。在1981年11月与李先念的谈话中说“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1982年2月,李先念向陈云提到了邓小平批转的《“西路军”疑》,陈云在与李先念的谈话中说:“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七十七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1983年1月,针对有关西路军问题的29份历史电报,陈云指出“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主席过草地以前就决定的。当时,共产国际也愿意援助,二百门炮都准备好了,我亲眼看见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路线是另立中央。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客观看待历史发展和进程,公正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始终是陈云历史观追求所在。

二、陈云历史观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启示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客观、公正地对待了党史上的重大问题。“陈云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贯彻到历史观方面的。陈云的历史观证明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彻底唯物主义者。”历史思维中蕴含着辩证思维,既注重历史的经验,又注重历史的教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与能量,激发现实的作为。陈云历史观对养成正确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科学看待历史有着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1.提升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正确历史观的方法论做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科学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就历史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历史等作了深刻阐述。充分认识历史、正确看待历史,全面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新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观,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观。陈云历史观的“十五字诀”既有唯物论又有辩证法,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在所谓“伍豪启事”问题、在关于遵义会议时的中央领导机构上、在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等诸多问题的评价上,都充分体现了陈云尊重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体现了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事件的态度

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历史不可割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正确对待历史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在正确认识历史中,也要防范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等的影响,这些不正确的史观有的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说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有的把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等等。对于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等等不正确的历史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充分运用辩证法。

2.提升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探寻并尊重历史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借鉴历史、传承历史、运用历史,提出坚持“古为今用”“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充分认识历史,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观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要从整体上来观察历史,用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传统、判断历史趋势,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陈云指出:“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静止的历史思维要求始终坚持发展眼光与全局观念。科学把握历史规律,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生产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通过实践证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其中关键因素,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3.提升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汲取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客观的规律性的认识,在历史的发展中汲取智慧力量。同时,历史不会主动向它的智慧与力量,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运用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

总结历史经验,要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把握,研究历史人物更要全面客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说:“研究党史上的错误,不应该只恨几个人。如果只恨几个人,那就是把历史看成是少数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主观主义,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只看客观原因够不够呢?不够的,还必须看到领导者的作用,那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领导人物也是客观的存在,搞左了,搞右了,或者犯了什么错误,都是有客观原因的,找到客观原因才能解释清楚。”陈云曾经指出:“对于犯错误的看法,我觉得除了一个人的立场不正、心术不正以外,犯错误还有其他原因。因为他对客观的事物看错了,所以行动也错了,这是结果。这种情形多得很,过去多,现在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4]全面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以历史材料为依据、为参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解决当下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6月13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3]《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4]《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