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陈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6-24 08:48:08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陈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要:纵观我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两大主题。其中,现代化是中国建设的重点及根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指导。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现代化是着落点。对此,中国共产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探寻满足我国实际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对此,本研究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互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关键性线索[1]。其中,现代化是我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一批批志士仁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融合,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理论指导。重点剖析两者互动发展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近现代进程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改革与开放的科学性与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物质文明现代化的互动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2]。而在目前注重现代化潮流时期,中国现代化发展恰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结果。现阶段,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均感叹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崛起的惊人速度,“中国模式”不断出现在外国媒体上,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分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性与特殊性。为了能够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思想下,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在物质层面上,只有人们真正看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物质文明现代化互动发展的价值,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与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时期内中国现代化发展被误认为是工厂建设量、城市高楼数量、GDP指标等,完全忽略了民生问题、生态环境。追求其原因在于,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关指导思想仍然非常匮乏,为推进中国物质文明建设进程,应确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首先,对中国物质文明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在经济发展、自然保护、产业升级和社会福利等问题进行重点思考与解决。然后,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物质文明现代化建设指明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环境,拓展改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深层次、良性活动奠定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制度建设现代化的互动发展

纵观整个现代化要素体系,制度位于中层,其内塑于观念,外形于器物[3]。近代社会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现代化从器物层次转变为制度层次。而社会主义时期则主要表现为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与改革开放,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属于一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制度创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旧制度阻力越来越大,现代化建设难度日益倍增,现代化受益持续下降[4]。因此,中国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在于创新制度和加强实施,我们不得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任由个别论断制约个人的思想与手脚,也不得将实践中初见成效的东西视为十全十美的模式。我们要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积极满足人们的新期待,坚定信念,提高勇气,坚持不懈地将改革创新精神深入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积极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逐步推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进程,坚决抵制各种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与机制不足之处,协调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与方面,使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我国特色发展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精神文明现代化的互动发展

对于我国发展而言,物质文明是根本,制度文明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而精神文明则处于上层建筑层次,科学合理的精神文明可有力地促进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的发展,落后的精神文明则会严重阻碍我国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的发展进程。精神文明,是个体态度与行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我们只有接受了现代化观念的熏陶,才可在意识层面上形成科学合理的行为[5]。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探究人类思维与存在价值的哲学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人思维的丰富与完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走上了一味地值追求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发展的歧路,精神文明严重滞后,长时间以落后的话语体系宣扬马克思主义,以生硬、不符合现代个性思维的方式生硬灌输,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断出现了大量误解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与思潮。对此,新时代中应立足于国情,注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这是实质性、关键性问题。在物质成果硕果累累时,应巧妙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国情,积极探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解放人群这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观点,积极正面反击与回馈现代社会中的一些言论与思潮,并贯彻执行于实际行动,积极指导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也强调了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围绕马克思主义解放生产力、维护社会公正正义的理念不断优化治理方式方法,保证进一步消除中国现存的矛盾与问题,提出符合社会大众实际需求、解决社会弊端的观念与思想,避免马克思主义流于形式,应加强指引,促使人们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精神层面所发挥着的重要影响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中的互动发展

纵观我国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种外来思想不断地涌入中国,其中马克思最为典型[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较为曲折,血泪教训深刻。追踪溯源在于那个时期人们尚未真正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也未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结合实践可知,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要真正明白这一点,对此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充分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两者在价值诉求上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对于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更适合。然而,在中国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必须经过中国化深加工,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特征较为明显,能够合理吸收与灵活变通各种外来文化[7]。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后,有力地激发了内在创新力,实现了质变。2016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8]提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应高瞻远瞩,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发展需求,立足于问题,深入群众,了解心声,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现状进行深度融合,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可永葆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着传统文化迈向现代化,且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又着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现阶段,我们应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主要理念与立场,循序渐进地构建理想信念之根本。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一种开放性理论体系。只有坚定不移的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可真正意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次规律与逻辑,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正政策,有力地促进现代化事业发展。同理所得,只有基于中国现代化实践,才可不断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可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张驰.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199-201

[2]曾若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精品出版的结合——《中国道路: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书评[J].传播力研究2019.3(30):161

[3]张齐学.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实践及其经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1):10-17

[4]李倩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性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7):80+82

[5]朱传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双重向度——评《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01):289-292.

[6]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主题主线、价值视野和历史地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01):22-35

[7]肖光文赵铁锁.互动·融合·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关系研究[J].理论学刊2016(06):14-19.

[8]程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互动关系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47-51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