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景丽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疆巴州乡村文化振兴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2 08:24:4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景丽(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党校,新疆库尔勒  841000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挖掘乡村文化的资源对于振兴乡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概括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乡村文化现状、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措施。

关键词: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挖掘;传承;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地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特殊,是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巴州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新疆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历史象征和开发建设边疆、维护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证,挖掘、传承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意义重大。

一、巴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举措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巴州州县市均建有四馆一站,乡镇文化站设置率100%。巴州现有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5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21个村民文化大院、409个农家书屋全州建成608个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馆一站”免费开放率100%,惠及114万余群众,完成99558套广播电视户户通全覆盖,实施1743套农村大喇叭升级改造覆盖率100%,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巴州有各类文化能人、文化演出户900余家、民间文化艺人1000余人。巴州以乡村百日文体活动为龙头,开展基层文体系列活动2632场次、56.6万人。持续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085场次。举办乡镇文化站站长、文艺骨干培训班42场次、630人;培训基层文化人才达6000余人次。近年来,巴州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功能。州、县专业艺表团体均配备流动演出车。巴州连续14年获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优秀组织奖,库尔勒市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受到文化部表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新闻出版、图书音像、印刷复制、休闲娱乐、广播影视、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等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艺术生产创作交流成绩显著,在近年创作数百部各类艺术作品的基础上,2016年编创了《东归·印象》舞台剧,2017年又启动实施了《萨吾尔登》大型歌舞剧目编创工作。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乡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抓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核心,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巴州树立农村道德模范20余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达95%以上。向自治区文明委推荐上报自治区文明乡镇12个、文明村45个,评选自治州文明乡镇7个、文明村21个。

3.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教育。制定“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宣传教育方案、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以“三个白皮书”为重点学习内容,持续开展发声亮剑活动,利用周一升国旗、文化大舞台、农牧民夜校、“我们是中国人”宣誓“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教育活动等时机开展新疆历史教育、去极端化教育全覆盖。

4.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认真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经营秩序。目前,全州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412家,从业人员5244人。加大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市场综合执法力度,持续深入开展文化娱乐场所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场所全部停业整顿,重拳整治文化市场违规行为确保了文化市场安全。

二、巴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难

1.巴州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仍需加大。巴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室项目尚未建设;州文化馆无活动场地,州影剧院放映厅、歌舞团排练室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目前为危房;部分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标准偏低,设施陈旧。文化市场执法缺乏经费保障,执法装备、执法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2.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全州文化经营管理、艺术生产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体量偏小。目前,我州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水平不高,规模不大。一是全州文化产业创意、管理、经营型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二是文化产业体量偏小,对GDP的贡献率偏低。全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较差、经济规模较小,缺少有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和骨干文化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发挥聚集效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三是机制体制还不完善,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目前的文化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民间筹资发展,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抵押担保品不足,经营场所多为租赁使用,在现有信贷体制下很难获得银行支持。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力不足,优秀文艺作品数量较少、质量较低,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优秀文化产品、广播影视节(剧)目和出版物供给不足,还不能很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不够,基本公共文化设施薄弱,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发展动力不足;优秀历史遗存保护面临许多困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办法还不多;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增强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文化资源优势未得到挖掘和整合;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还十分薄弱,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转变等等。

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措施

1.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强全州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个国营农林牧场文化站使用管理,提高其可持续服务能力,切实将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活动场所等功能发挥到实处。根据《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精神,按照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建设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在加强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现实需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根据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乡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经费,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按一定比例将其列入县财政预算,使乡村文化设施物尽其用。坚持“建、管、用”相结合,健全乡村两级文化阵地管理、评估激励、业务培训等制度,逐步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形式,采取文化墙、宣传栏、农村大喇叭、广播车、文化手册和海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让乡村文化建设接地气、聚人气,取得良好成效。

2.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全州艺术表演团体每年赴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年均演出场次不少于700场,推动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的无障碍对接。通过文艺演出、送书下乡、书画摄影展览等形式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四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年均惠及200万余人次。采取多种形式在县乡村组织开展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全州每年开展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不少于1800场。深入挖掘农村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创作反映农村农民生活,大力扶持各类农村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组织,以民间文艺展演、广场舞大赛、送演出下乡、公益电影等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村电影放映、送文化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落实乡村振兴的主题舞台。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定期对农村文艺骨干、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3.净化乡村文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黄赌毒”和 “三非”活动。采取突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主线,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堵源截流。实行周巡查和夜突查制度,在强化日常巡查的基础上,以周末、节假日为重点时段,以农村网吧为重点对象,采取措施检查、反作息时间检查、每月随机组织一次夜间突查等措施,健全“五老”义务监督员制度,用健康有益的文化市场对冲低级庸俗的愚昧活动。

4.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支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加强乡村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严格遵照传承人认定制度,积极推荐农村艺人为各级传承人。加大农村非遗项目及专项资金申报力度,使农村非遗项目得到更加规范系统的保护。确保到2020年,完成乡村非遗项目普查、登记在册,建立农村非遗数据库,掌握存续状况和传承人数量及分布情况。注重打造历史文化体验,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现实,整合资源、资金,加大对以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古遗址等为主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投入力度,将非物质遗产展示体验融入其中,使历史文化变活,使人们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历史、传承智慧。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摒弃中继承和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清点、登记在册,摸清“家底”,严格禁止将历史文化资源整体出让给企业用于经营,杜绝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行为发生。组织民间手工艺人进学校、社区开展培训,将村史志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印制成册,发放给村民阅读传承。发挥“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流动博物馆、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下乡等优势资源,倡导文明乡风,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风尚。

5.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树立融合意识,做好“文化+互联网”,落实宽带进户入间,让互联网走进每个农户。做好“文化+农业”,让文化渗透并指导农业生产。做好“文化+科技”,用文化影响乡村,用科技惠顾于民。做好“文化+营销”,利用各个时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或集会推销产品,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做好“文化+旅游”,积极创建和开好生态园、“农家乐”或民俗风情园,为群众创收,为文化增值。树立特色意识,积极扶持和保护本地乡村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努力使本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树立服务意识,继续发挥文化下乡作用,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树立整合意识,合并同类项,整合资源,突出优势。根据焉耆、和硕、和静等县红酒规模少、种类多、品质好的特点进行资源优势整合,创造文化品牌,借助开办红酒文化节、红酒文化展览会或参加全国类似文化展销会,把红酒品牌打出去。树立人才意识,加大乡村规划与设计、环境与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乡村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传承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力度,确保他们安心基层、扎根乡村。

 

参考文献

[1]付君.论区域基层文化的发展[J].众文艺2015.18

[2]史玮、王习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社会论坛2013.4

[3]·娜仁花.推动巴州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考[J].新西部2012.22

作者简介

景丽(1984--)女,汉族,四川三台县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