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周倩旎 王玉芳与撒尼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2-20 10:43:2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周倩旎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一、撒尼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

《阿诗玛》是传唱于彝族撒尼人中的一部著名的口传叙事长诗,是一代又一代撒尼人集体创作并传承下来的诗篇,长诗以女主人公阿诗玛的名字为篇名,以阿黑、阿诗玛兄妹反抗封建强权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歌颂勤劳、勇敢、自由和爱情,歌颂撒尼人的高尚品质和面对压迫者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阿诗玛》口传叙事长诗分十一个章节唱诵:序歌;求神;祝米客;成长;议婚;请媒;说媒;抢婚;追赶;考验;结局。这部长诗句式整齐,基本都是五言句,偶尔出现七言、九言,绝少长短句,民间歌手用撒尼语吟唱出美丽、善良、勤劳的阿诗玛从出生到遇难的悲剧故事,他们选用最富于表现力的典型事件和典型情节,用极朴素的语言、极经济的笔墨,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阿诗玛在不同年龄段极富特征的一幅幅肖像画。同时,将彝族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人生礼仪、节日习俗、婚恋观念、亲属制度等文化信息贯穿其中,以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朴素优美的语言,展示了撒尼人超凡的艺术才能,歌颂了撒尼人勤劳、智慧、勇敢的性格特征,因此,彝族撒尼人热爱传唱《阿诗玛》,称《阿诗玛》是:我们民族的歌。

学术界对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产生的具体年代一直存有争议,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学者孙剑冰认为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产生于原始公社解体时期;学者傅光宇认为《阿诗玛》产生于彝族历史上著名的“六祖分支”前的父系社会时期;学者杨知勇、李德君认为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学者乌谷认为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产生于南诏时期;学者陶学良、谢国先、刘世生认为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产生于元、明年间。[1]即使从产生于最晚的明朝算起,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在彝族撒尼人中也有六百年左右的时间。

长诗唱诵的阿诗玛的故事在撒尼民间有很多文本,民间歌手传唱和继承的《阿诗玛》的文本大部分属于口头文本,这类口头文本又有韵文体和散文体之分,其中韵文体文本记载在李缵绪选编《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的音乐记录稿中。学习《阿诗玛》必然要了解《阿诗玛》的故事,所以,口头文本中还有散文体的口头文本传承。

《阿诗玛》诸多异文的情节、主题都有所不同,但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阿诗玛的婚姻悲剧。现存《阿诗玛》歌曲有7个版本,《阿诗玛》口头文本有18 个版本[2]。7个版本的《阿诗玛》歌曲中,最长的一首有43句,较短的只有3句。歌词内容集中在阿诗玛出生、成长、出嫁这三个环节。《阿诗玛》的18个口头文本,大多采集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路南(石林)地区,少数版本采集于宜良县,采集者有个人,也有多人组队采集,讲述者主要是拥有深厚的《阿诗玛》唱诵能力的撒尼长者。《阿诗玛》口头文本吟唱的内容比《阿诗玛》歌曲更丰富,情节更复杂、完整,版本间的差异也更大,即使在同一个村寨,由于唱诵《阿诗玛》能力的差异,不同的人吟唱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口头文本均截取了《阿诗玛》故事中的一些片断进行叙述,其中“阿诗玛的成长、媒人说媒、阿黑追赶、考验和结局”等情节被吟唱的较多,而“序歌、求神”的部分则较少被吟唱。

德国语言学家克里木说过:“有一种比骨骸、武器和墓穴更为生动的东西可以证明民族的历史,那就是它的语言……”[3],在《阿诗玛》众多的口头传唱和异文中,以五字句式为主,这与撒尼歌调短小的上下句曲式结构相吻合,全诗节奏齐整,抑扬顿挫,采用比喻、夸张、拟人、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撒尼人常常自如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是他们最为熟悉的表达方式,其所观照的对象均是撒尼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荞种撒下去,七天就生长,荞叶嫩汪汪,像蛾的翅膀”、“高山上的松,断得弯不得”,长诗中随处可见这样朴素而精美的句子。多种艺术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塑造了《阿诗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赋予《阿诗玛》诗性的表达。其次,大量运用复沓环唱的形式,连成音乐上的循环往复,加深听者的理解和记忆,在一层层渲染出的氛围中,感染听者。为符合情节的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阿诗玛》的曲调有“喜调”、“悲调”、“哭调”、“骂调”等,吟唱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节奏、强弱上自由处理,灵活运用,从而展现出有别于他人的个人风格。 撒尼人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在流逝的时光中,被口传长诗《阿诗玛》鲜活地留存下来,活在撒尼人哼唱出来的《阿诗玛》歌谣中,这些歌谣跨越了悠长的岁月,经由撒尼民间歌手的歌喉,一直流传到今天,从他们的吟唱中,我们直接感受到撒尼人的质朴、美好和充满激情的生命力量。

由于《阿诗玛》流传的村寨、流传的时间、传唱人群的不同修养和各村寨方言发音的细微变化等因素,从内容的组织、情节的处理、故事的完整性到传唱形式均有差异。再者,由于民间创作群体世代对口传文本的创造加工,不同的人对《阿诗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演绎方式。至今,民间《阿诗玛》的传唱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歌谣体系:从群体创作到口头流传,不断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加工、改造,可以说有多少个撒尼人就有多少个阿诗玛版本。[4]

二、歌者王玉芳

王玉芳,女,撒尼歌手,1942年12月生于云南省石林县长湖镇宜政大海子村,初小文化,成长于口口传唱《阿诗玛》的环境中,自幼跟随父母学唱《阿诗玛》,父母一边织麻、扭麻、做麻衣,一边教她唱《阿诗玛》,年轻时的王玉芳老人在放牧的时候唱《阿诗玛》,上山捡菌子的时候唱《阿诗玛》,干农活、做家务时也唱《阿诗玛》,演唱《阿诗玛》对王玉芳老人与其说是一种技能,不如说是一种生活记忆。她经历了旧社会、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改革开放的历史风云,[4]由于彝族撒尼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王玉芳老人被命名为彝族撒尼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民间唱调)传承人,她是目前惟一健在的《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依旧过着织麻、种地的传统农耕生活,不做农活、家务手闲下来时就搓麻、织麻,走路也要搓麻,把麻线变买成钱,加上国家每月发放的75元养老金,就是她的生活来源(她把每年政府补助国家级传承人一万元的补助金全部分给她的四个孩子)。生活和岁月是她传承《阿诗玛》的源头,也造就了今天勤劳、坚强、朴素、慈祥的“活在民间的阿诗玛”。

王玉芳老人传唱的《阿诗玛》的故事是阿着底村有个勤劳、善良、美丽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和哥哥阿黑以及父母一家人过着平静、快乐的日子,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无论是放羊、织麻,还是绣花样样出色,长到18岁时,十里八乡的乡亲都知道阿着底村有一个勤劳、善良的美丽姑娘阿诗玛。美名远播的阿诗玛被头人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上,派媒人热海去提亲遭阿诗玛拒绝后,热布巴拉家趁阿黑远出牧羊,把阿诗玛抢到府上,强迫她与阿支结婚,但无论热布巴拉家如何威逼利诱,都不能让阿诗玛答应与阿支成婚。哥哥阿黑得知妹妹阿诗玛被热布巴拉家抢亲的消息,急忙赶到热布巴拉家,通过对歌、射箭比赛并最终获胜,救回妹妹阿诗玛。阿支不甘心失败,在阿黑阿诗玛兄妹俩回家途中,派家丁放洪水陷害两人,最终阿诗玛被大水淹没,化为一座石像,长留在人间。

年轻时的王玉芳喜爱唱撒尼歌调,经常到当地的对歌会上对歌,通过对歌与歌手们相互切磋技艺,交流、学唱包括《阿诗玛》在内的各种撒尼民间歌调,在当地对歌界享有很高的声望。46岁时,参加“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民间歌唱大赛”,其中演唱了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片段,获第二名。王玉芳老人钟情于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会清唱儿时的阿诗玛、干活的阿诗玛、织布的阿诗玛、绣花的阿诗玛,会唱《阿诗玛》的任何一种场景和故事,用她的话说《阿诗玛》“三天三夜也唱不完”。王玉芳老人外表文静、沉着,身材清瘦,话语不多,衣服、头饰打理得一丝不苟,干净利落,整整齐齐,目光清澈、平静,有时略显羞涩。经过生活的沉淀与打磨,她的歌声宽厚、沉郁、醇厚、沧桑,有厚重的历史感,深藏于其中的悠古韵味,特别打动人。此外,她还擅长演唱“该谜”情歌和撒尼剧《牧羊姑娘》《圭山彩虹》《竹叶长青》等,熟练掌握“喜调”“骂调”“库吼调”“叙事调”“牧羊调”“犁地调”“绣花调”“织麻调”“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婚礼调”“哄睡调”等撒尼民间歌调。从2001年至今,她传授了上百名学唱《阿诗玛》的老、中、青各年龄段的学员,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撒尼人的生活土壤中,为撒尼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和承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昂晋.当代阿诗玛传承主体研究[D].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两种类型的不同版本见于李缵绪选编《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第235-420页457-470页

[3][丹麦]威廉•汤姆逊著.《德语史》[M].转引自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巴胜超.《阿诗玛》的口语传承要素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1.06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