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孙琥瑭 杜丽 我国民族地区哲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01 11:17:0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孙琥瑭 杜丽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咸阳  712082)

 

 要:民族地区哲学教育是我国哲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教育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的振兴与民族人才的培育起着重大作用。当前,民族地区哲学教育普遍存在弱化、政治化、书本化、形式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观念上重新反思、基础上从头抓起、教学上全面创新、方法上推陈出新等,以此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哲学教育,为民族地区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族地区哲学教育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西藏宗教文化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研究(编号16JDSZK066)成果、西藏民族大学2019年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孙琥瑭(1976--)汉族,祖籍山西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哲学与教育、民族宗教与文化。

 

哲学是反思智慧之学。哲学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哲学教育对于人类灵魂的安顿、智慧的启发、道德的提升、素质的培育与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起着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纵观全球发达国家、民族与大学,无一不具有哲学发达的共同特征。而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无一没有一流的哲学专业与哲学研究教学队伍。民族地区(这里特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哲学教育是我国哲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教育对于民族地区的振兴与民族人才的培育起着重大作用。但一带一路背景与我国新时代条件下,民族地区哲学教育普遍存在弱化、政治化、书本化、形式化等一系列新问题而迫切需要解决与改善。

一、当前民族地区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普遍“弱化”问题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整体教育发展相比沿海和中部教育仍然较为滞后,在哲学教育方面同样如此。据笔者多年在民族地区从事哲学教育的亲身经验、观察与总结,多数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普遍较差起点较低、缺乏目标、主动性不足、视野见识缺少、惰性严重、自信不足、表达力较差、功利化倾向明显等严重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等物质至上金钱主导等社会思潮影响之下,多数学生对哲学这一看似“无用”实乃关系人生安身立命之基础学科提不起兴趣。加之,民族教育中对哲学这一根本的理性智慧之学很不重视,特别是部分管理者因对哲学不了解不重视而认为可有可无。再次,在从事哲学教学的部分教师队伍中,有以上见解的人也大有人在。目前,10多所民族院校中开设哲学本科专业的学校也就2—3所,除中央民族大学外,部分院校因招生困难、教师队伍弱小、学校不重视而朝不保夕,面临停招趋势。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当前民族地区哲学教育存在普遍“弱化”之势而迫切需要扭转。

2.哲学教育过度“政治化”问题

哲学本身是一门快乐的活泼泼的有关于探讨世界与人生根本性问题的大学问,是“理性智慧之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学科,是人类精神的灵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与我们的人生、生活与现实世界密切相连的学问,是我们可以一起反思、批判、辩论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道”学。然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哲学教育却被异化为一种死记硬背的无用教条之学:“哲学课教学(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课)成为政治教育的附庸,学校哲学课教学只重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大德”,而轻视学生道德品质、人生修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的提高。其实,正是这些被忽略的最基本的东西,才是哲学课最应达到的目标”[1]。因而,如何处理好哲学教育中过度“政治化”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哲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哲学教育“书本化”问题

哲学教育当然离不开必要的书本与教材。然而,当前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我国的哲学教科书相对较为陈旧,类似艾思奇《大众哲学》中活泼泼生动鲜活的哲学世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原理与呆板的规律、概念与命题。加之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死板书本,以考试为指挥棒,单纯的“填鸭式”灌输,忽视了充分发掘利用从事哲学教学所必备的生动丰富的现实素材,从而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对哲学课敬而远之,越来越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如此,整个哲学课被“窒息”死。“这种教学把学生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忽视了能力、觉悟等,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甚至被“窒息”的人。[1]”因此,如何重新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灵、智慧与自我反思批判精神的开发,重视对他们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重视对情感、情绪和意志的培养,重视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使学生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从而避免“书本化”倾向就成为我们从事哲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所应关注的问题。

4.哲学教育“形式化”倾向

如上所述,随着民族地区哲学教育弱化、政治化、书本化问题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哲学教育的“形式化”倾向。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哲学教育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是可有可无的,应该循规蹈矩地按照教科书来灌输的,那就只要把它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就足够了(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课)。在这种思想主导下,部分教师授课无精打采,没有热情。60分万岁,也成为多数学生学习哲学公共课的最高目标。哲学教育仅仅矮化成为可有可无但不得不有的一种“形式”。

二、对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哲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四大问题,笔者对当前民族地区哲学教育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1.改变观念、更新思想。

要改善当前民族地区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改变那些认为哲学可有可无,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普通考试学科的态度与观念。要引导与教育广大教育部门领导干部与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哲学教育在灵魂提升、目标树立、道德教化、智慧启发、素质培育、性情陶冶、人格陶铸与能力培养等方面对一个人所起的巨大作用。要树立无哲学教育即无教育的思想。

2.夯实基础,从头抓起。

这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为教师。教师永远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因而,要夯实民族地区哲学教育的基础,从头抓起,首先就要建设一支雄厚的有实力有水平有经验的高质量哲学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热爱哲学教育、喜欢哲学、品德高尚、学识广博、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如此,就为哲学教育的良好开展提供较好的基础。其次,学生方面,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针对民族地区学生哲学基础较差、兴趣较弱等问题,从头做起,狠抓他们的基础知识积累,培养其“爱智慧”的兴趣,逐步改善与提升他们的自习能力、思考能力等学习能力。

3.目标引导、鼓励自信

针对民族地区学生普遍缺乏目标与主动性、视野见识不够开阔、惰性较大、自信不足、表达力较差、功利化倾向明显等问题而导致的对哲学的畏惧、厌烦无兴趣,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鼓励他们树立人生自信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见识外面的世界,克服惰性,勇于大胆地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要教育他们从长远目光看待哲学这门学科。从根本上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是重中之重。

4.精耕细作,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相比较其他学科,哲学课教学本身因其固有的抽象性、哲理性而存在不好教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哲学教育工作者精耕细作,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首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多联系引用活生生的学生较为关注与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教学,如此,才可激发兴趣。否则,脱离实际,教学就会索然无味而变成空洞的说教。其次,在哲学教学中多运用形象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哲学的理性思考,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思维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最佳思维”,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应恰当引用哲学名言进行教学,并寓哲学教学于哲理故事中。再次,我们要深入探索充分研究民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按照娜木罕教授的研究,“不同民族的学生由于从小受居住地理、文化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教育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特点的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的深刻性。比如,从小是在草原游牧生活环境中成长的蒙古族学生和偏远山区成长的彝族学生或者城市中长大的学生相比,他们对自然界动植物、生态环境、物候节气、雨雪风雷、劳动过程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认知方式都会有生长环境和文化的深刻烙印,表现出较大不同的特点。无论在想象、思维、观察力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思维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更多地善于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表现在大多学生对体育、音乐以及操作性的课程很感兴趣,其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伴随着知觉,多以表象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并且想象力丰富,易建立各种相应的动觉形象。在性格上多数学生表现出开朗、乐观、热情、坦诚、独立性强等特征,这种性格特点也会影响认知方式。-----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当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非学术性知识或生活经验,而且已经形成了与非学术性知识相应的认知方式,然而在学校更多的是以学术性知识为主,因此,学术性知识固有的间接性、一般性和脱离生活的特点,往往与这类学生的认知方式不一致,从而造成学生认知障碍或影响认知水平和学业成绩。反过来如果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匹配就能获得较好的认知效果。因此,民族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成长环境的特点,分析和研究本校学生的认知风格,在设计课程、组织教材、方法选择上都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整合和匹配,这是提高民族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2]”这一研究提醒我们在民族地区从事哲学教育要与汉族地区有所区别。

 

注释:

[1]孙琥瑭.中学哲学课教学的分析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1):65

[2]娜木罕.民族学校对学生认知特点及本土知识的应然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4

参考文献:

[1]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滕星主编.教育人类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3]黄爱华郁建兴.哲学教育_哲学教材与通识教育.学习与探索2008(5)

[4]李春生.哲学解释体系的缺失与还原_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一点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1(3)

[5]黄禧祯.论哲学教育生活化的叙事问题.教育评论,2011(1)

[6]黄洪华马岳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诉求.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2)

[7]廖新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_三个转向_初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2)

[8]牛小侠.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的_有限性_及其完善.继续教育研究,2011(8)

[9]黄禧祯.论哲学教育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科学,2011(5)

[10]徐英瑾.经典阅读_还是论证训练_对中国的西方哲学教育的反思.学术月刊,2010(6)

[11]岳海峰.哲学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哲学观.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8)

[12]陆敬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理论研究,2010(14)

[13]唐环.哲学教育改革刍议.宜春学院学报,2010(9)

[14]黄云明吴学飞.哲学的本命及哲学教育的危机与出路.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9)

[15]褚当阳郑冬晓.我国哲学教育的困境与反思.现代教育科学,2010(1)

[16]朱进华.初中科学中的哲学教育.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2)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