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史先建 “书为心画”:中医药文化与书法文化关系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01 11:27:3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史先建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  55002)

要:中医药文化与书法文化都具有优秀中华文化基因,两者在历史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影随形,共生共存;书为心画,情志和谐;比类互鉴,思辨深邃。加强两者间的研究,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书法;文化;关系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的论断,意在以“文化自信”来激发全党和全体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长期以来,信息社会迅猛发展形成对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有目共睹,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汉字书写,应该再一次成为文化振兴的新起点。探讨中医药与书法之间的历史关系,重新认识两者交融相生、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象,对于目前提振民族自豪感,涵育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意义深远。本文梳理了两者之间的历史关系,揭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引起学者的注意,旨在重新认识两者在新时代的历史逻辑关系,发掘利用好两种资源,最终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养。

两者关系简论

1.共生共存,如影随形

第一,两者具有时代传承性。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表现出同步发展的时代传承性。两者都能自觉吸收自然界对人的教化,“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纵览书法发展历史,先祖在历史长河中从结绳记事到锲刻甲骨、再到镌刻钟鼎文、雕琢石鼓文、到小篆、到汉隶直至楷、行、草书,都是传承有序,绵延不绝。中医文化亦是如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中医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氏遍尝百草,扁鹊创立“四诊法”,中华民族建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系:重视整体观,强调治未病,辨证施治,君臣辅佐。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法可说是孪生兄弟。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记载疾病的卜辞,可以看作是我国现存最原始的病历。一代学问“甲骨学”的诞生就是肇始于中药铺的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药方洞”,洞内石壁刻有楷书或魏碑体的药方,这是我国最早的时刻药方,它记载了40余种疾病的民间验方与150种药物。当代中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书法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2012年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平凉籍著名书法家孟向阳先生耗时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小楷书法长卷,书体采用敦煌经书体与魏晋小楷两种书体,该作品千米之长,让人叹为观止,俨然成为中医药文化与书法艺术珠联璧合的励志教材。

第二,杏林宗匠亦是书坛圣手。从医学史上来看,较多的医学大家本身就是书法大家。南宋《淳熙秘阁续贴》藏有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行草书手迹、清代的女科大家傅青主在书论上提出了“字如其人”的典型论断,建立人品与书品的联系。迨及近代,众多杏林大家皆为书坛圣手,恽铁樵、秦伯末、萧龙友、施今墨、曹颖甫等均有书法精品传世。很多书法大家也有书写中医药文化的翰墨流芳百世,例如:王献之《鸭头丸帖》、苏东坡《覆盆子贴》、黄庭坚《方药墨迹》。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需要用书法的物质载体来体现。古代中医诊病开方必用毛笔,毛笔和中医之间建立富有文化寓意的关系,使得文化事象中饱含着符号所指。比如,中医开方后,通常不套笔帽,这是因为,套了笔帽之后就不再有病人找其看病。这种内在的隐喻当然是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发展与积淀,久而久之成了一种文化“塔布”。另外,很多医书以“笔”字来命名,《笔随医案》、《笔谈》,这足以体现毛笔和医学著述之间的亲密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毛笔书写医案则是两者无可置疑的关系。医案之重要,著名学者多有论断,国学大师章太炎尝谓:“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古人以文房四宝书写的医案不仅积累了医学珍贵的经验,也传下了精妙的书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从国医大师何任先生的医案便可感受到中医与书法的联璧美妙绝伦,仔细阅读《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便可以体察到何任先生医案与书法完美结合,中国中医研究院余瀛鳌教授也给予极高的评价:“根藏膏沃,自然光彩照世,使医道之传承和精美的翰墨文化相得益彰而昭明天下。”医案因书法更精彩!

2.书为心画,情志和谐

习书者长寿的认知论具有传统的文化土壤。《北史·崔光传》就有“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的说法。历史显示,数量众多的书法家都是长寿之人。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卒于536年经了宋、齐、梁三个朝代,享年80岁。孙思邈生于541年卒于682年,享年141岁。颜真卿活到79岁,明代文征明去世时90岁;董其昌活到82岁。当代的书家启功先生享年93岁。这可能源于中国书法对情志具有调节作用。魏晋时期的《笔阵图》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此处的“用力”显然是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调动了身体肌肉与脑的协调配合,从而对人的精神、五脏起到了调适作用。现代科学研究逐渐揭开疾病产生的机制。近年来,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情志护理治疗会减轻病人的痛苦,延缓人体衰老。从临床医学来看,患者的痛苦、愤怒、忧思都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作为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中国书法在情志治疗疾病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较多的学者从书法练习与调节人的心理变化的角度展开了探索,寻求书法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功效。香港大学高尚仁教授团队(2000)较早地揭开了书法心理学研究的序幕,该研究运用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对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参与书法活动的过程中,书写者的呼吸、脉搏、血容积、血压以及脑电活动等生理指标都有相应的变化。周斌等(2007)则通过对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连续两年的追踪研究,比较了被试在焦虑、神经过敏性以及行为问题上在练习书法前后的变化,发现参加书法练习的被试者的焦虑心理与神经过敏性水平的上升幅度明显要低于未参加书法练习者,其行为问题水平也显著低于没有参加书法练习的被试者。这说明了书法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显示,书法练习对于治疗特殊人群具有良好的效果。如,书法治疗MCD症。情志抑郁、忧虑少欢是MCD患者的突出特征,练习书法则可以调整患者的性格与情志,使人忘掉焦虑,摈除紧张烦恼,达到“物我两忘”,沉浸其中,心情自然愉悦,体内微循环的气血由紊乱逐渐齐整,最终改变患者的情志。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书法治疗有自我治疗、自我调适,心神调节和呼吸、身体、心理的有机结合的效果。因此书法治疗可以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儿童提供自我表现、自我沟通与自我成长的机会,增加儿童个体的自尊心,协助儿童在心理上或情绪上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比类互鉴,思辨深邃

第一,互为蕴含。《黄帝内经》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集大成者,这部奇著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思想,音乐上所说的“节奏、疏密”等,美学中的“和谐”,哲学上言及的“对立统一”,在此著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四气调神大论》中对“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的论述,向人们阐述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医学理念,提出了治病不如防病的理论,“治未病”滥觞于此。从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看,中国书法由点画到结体以至章法,均讲求形神兼备,和谐统一。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其结构造型必然秀雅独特,笔势必然流畅飘逸,章法布白定然和谐自然。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六节脏象论》指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书法同样符合这一规律,书法上也讲求“气”的作用,把“气”看做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根本,是人体“精气神”熔铸于笔端的生命体现,书法上往往把这种体验称为“气韵”。书法理论上所说的“气韵”其实就是指贯穿于书法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韵律,也就是书法作品中文字之间的关联、照应、轻重、转合等变化,书法的 “气韵”总是能够反映出书者书写过程中的气质与神韵,是书者个体内化于心的对文字线条和整体布局的理解与把握,也体现着书写者的审美情致和文化修养。从本质上看,书法属于艺术门类,中医药则属于科学体系。前者往往需要用直觉捕捉事物的差异性与偶然性,后者则追求万事万物的一致性和共同性。书法与中医药在人类认识自我和宇宙的过程中,如同两个层面,但是在创造性的世界中,两者具有共同的使命:都是为人类的身心和谐健康而彼此联系。科学和艺术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中医和书法是促进人类肉体和精神健康的两种途径,是人类发展史上通向健康之门的两条道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在人类的延续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殊相同理。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为阴阳五行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运行之规律,人也不可逾越,阴阳和谐,则身体康泰,阴阳失衡则疾病缠身,也就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质言之,人体生老病死是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书法家也有类似的论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他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把书法运动中的笔画变化也归结为阴阳的概念,这种矛盾对立的认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书法史上来看,从古至今,书家都在自己的作品用线条笔画的生动韵律体现着“阴阳”的变化对立统一,“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从而创造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明项穆《书法雅言·知识》)的优秀作品来。从阴阳对立统一的抽象意义上看,书法与中医体现着高度一致的理性。我们可以从中医角度来看书法,把书法作品比做一个人,人的健康的前提是阴阳和谐,“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太藏则体不精神,太露则意不持重”,字亦如此,如果没有做到对立统一、协调谐和,就像人一样因为阴阳失调而生病。这就是书法与中医养生健康的内在联系,是殊相同理的具体表现。

第三,抽绎哲思。在中医药发展与书法审美的演变过程中,二者相互借鉴,都蕴含哲学层面的思辨。书法在运笔方面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横画直起、欲快先慢、欲扬先抑”;而中医开药方,也讲究“上病下取、阴中求阳、提壶揭盖、逆流挽舟、甘温除热、引火归原”。书法上的“左右、上下、横直、快慢、扬抑”中医所说的“上下、阴阳、提揭、温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隐含着祖先对事物的哲学思辨,也是我们一分为二,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的辨证思维优点。这样的世界观总是可以蕴含在具体的生活哲学中,往往会启发我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物我关系的判断方面,两者都体现出尊崇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例如,中医学认为天(自然)与人(个体)之间存在着天人相应,“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因禀赋了自然的灵气而获得生命,人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尊崇自然而书法家们也是如此认识世界,古往今来,很多书法家也都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外师造化,内法心源”。他们认为书法要从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大自然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中,感悟书法的真谛,例如,颜真卿所说的“屋漏痕”、黄山谷独特的“荡桨”笔法都是师法自然的真实写照。中医学家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书法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气质浑然,中和气象”。这些具体的表现,都从不同角度显示出哲学角度的思辨。

研究展望

书法文化的传承与振兴需要从姊妹学科中汲取营养,中医的“守正创新”也要根植于传统的沃土。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关系密切,值得我们去发掘,抽绎出深层次的历史关联,书法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待后人开疆拓土,精研深究。

1.书法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密切联系需要下大气力发掘。从文化源头探究两者的关系还存在薄弱的环节。甲骨学中的医学与书法的关系还不清晰。近年来,出土文物的大量发掘,必将有利于掲橥两个学科之间的历史关系。

2.利用书法造福人类健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书法对养生的作用的机理还要深入,书法的练习过程对情志治疗的科学关系尚待继续探究。

3.如何把两者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深入关照、综合研究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玉川.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高尚仁.书法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

[3]章进.从中医学角度论述书法的养生保健作用[J].中医研究2013.26(11):12-14

[4]江雪华梁英乐.书法练习调节负性情绪与GSR水平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20):100-103

[5]刘林全.浅析傅山书法中的中医养生思想[J].内蒙古中医药2015(4):147-149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