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许鸿英 以传统文化引领 促多民族融合发展——以云南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5-25 09:23:1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许鸿英

(中共南华县委党校  云南楚雄  675200)

 要: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境内世居汉、白、彝、苗四个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文化悠久而淳厚,在以白族文化为主的“灯班文化”、“五丛土主庙会”“接高亲”“白族祠堂”等传统习俗以及一些民间故事传统文化引领下,雨露白族乡各族人民形成了以白族为主,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相互离不开的共同发展态势,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做到了最佳的民族团结示范。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许鸿英(1975--)女,中共南华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

 

一、雨露白族乡传统文化概况

1.基本乡情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现有汉、彝、白、回、苗5个世居民族,4个世居少数民族,彝族和白族是最早的原住民。南华县白族主要分布在南华县雨露白族乡。雨露白族乡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城东南部,距离南华县城14公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123个村民小组,95个自然村境内世居汉、白、彝、苗四个民族,是楚雄彝族自治州4个民族乡中唯一的白族乡,白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2.雨露白族乡传统文化现状作为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多年来,勤劳善良的雨露各族人民在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月初八传统灯会是雨露白族乡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庆日,是以白族为主,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盛会经过广大白族人民的传承传唱,月初八传统灯会形成了优美动听的白族调、深刻含蓄的民间叙事调、节庆日观灯会、大刀舞、舞龙、耍狮、白族调子、彝族跳脚舞、花灯歌舞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收集整理出灯班灯谱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诗词白族调子等,延续了五丛土主庙会祭拜、接高亲、祠堂祭祖等传统习俗;雨露民居文化、民族服饰文化、传统美食文化等独具民族特色成为雨露各族人民互融互通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内核。

二、雨露白族乡传统文化引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表现

1.传统文化融合

民族节庆日

雨露白族乡的节日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正月初八传统灯会”“火把节”“二月八”“尝新节”等节庆日,这些节日,以白族为主,其他民族都参与其中,不分种族,共同欢庆。

正月初八传统灯会。又名“土主诞辰庆典传统灯会”。相传正月初八是雨露白族信奉的土主诞辰纪念日,为庆祝土主的诞辰,成立了五个灯班,号称“五丛”,现存“力戈灯班”“果乐灯班”“罗文灯班”“雨露灯班”四个灯班,总称“雨露灯班”。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七晚上,四个灯班在各自的祠堂“唱灯”,同时,初七要按照古老形式在祠堂进行祭祀、接高亲等活动,初八上午要到五从土主大庙祈福、祭祖。每年正月初八这一天,人们穿着节日服装,携老扶幼,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到土主庙,观赏白族灯班“唱灯”表演,赶会者达上万人,人头攒动,年年如此。清朝著名军旅作家黄大琮在所著《镇南杂咏》中云:“不知土主是何神,雨露村头岁祀新。笑煞痴狂众男女,会场百戏沸如尘。”[1]描写了雨露正月初八灯会的盛况。

“唱灯”是正月初八传统灯会的重头戏,白族的“灯班文化”是雨露白族乡最具特色的文化精品工程,雨露正月初八传统灯会为当地村众崇拜“土主”以酬神还愿为旨而举办。创始无考。据清光绪《镇南州志》载:“迄今,历代相沿,从未间断,已百余年。灯班有独特活动程式及礼俗,原始宗教及古典色彩甚浓。各村均于每年正月初二日‘引灯’,又名‘接灯神’。届时,会首聚灯众于庙,沐浴斋戒,设案焚香膜拜‘祭狮’,磋商筹办。”正月初八日庙会期,各灯班按陈规,鸣炮八响后,最具代表性的大刀舞领先入场(表演队首领念道:“大令出朝,地动山摇,见龙搬舟,见蛇不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首领念完动令后,手持春秋大刀,身着亲兵护兵古装的参演者以无敌于天下之势,伴随着打击乐的节奏,由慢到快,由快到慢,一个接一个轮番武打“春秋刀”。)舞狮继后,在高擎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字样之“升斗灯”“宫灯”的导引下,在鼓乐中边唱边舞,鱼贯进入会场——土主大庙。在万头攒动的人群中,各灯班择地分场,灯舞交错,昼夜表演,意为“土主祝寿”。初九日起,于村户巡演,十二日烧灯收场。

灯班延续了300多年的历史,历来没有女性参演,戏里的女角都是由男人装扮,从老人到小孩都如此,唱腔均要求用白语假嗓说唱。灯班演员服装布料颜色以黑、红、白、黄为主,式样多半是大面襟和大袖口衣,有的角色化妆成土主和山神出场,头戴乌纱帽,画着脸谱;有的身穿胸前钉有“亲兵”“护兵”字样的圆形黄布片。灯班剧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框架基础上,亦对部分情节、唱词、对白作取舍充实,发展到今天,灯会演出的代表剧目有《拉花》(开场戏)《正月接姑娘》《封侯挂印》《圆场》《打花鼓》《竹林捡子》《大理调》《瞎子闹店》《丁浪浪讨亲》《皮匠点灯》《拐干妹》《师徒补缸》等,融合了汉族花灯戏曲文化,融合了彝族歌舞文化,全用白语演唱,内容古朴幽默、俏皮风趣、欢快明朗渗透着雨露白族历史变迁、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节,也是雨露白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当晚,各村小伙子们聚集在一起,每人身背一袋“香面”,点着火把,嘴里发出“唔!唔!”的喊声,挨家挨户,楼上楼下,旮旮旯旯撒火把。全村撒遍后,又聚在村外一个地方,将柴火直立堆放在村中一处空旷场地,往柴火上洒“香面”,你撒一把,我撒一把,火势越高越旺越好。人们认为火把倒向哪方,此年哪方的庄稼收成会更好。

二月八。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雨露白族和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当日,家家户户要杀鸡、宰鹅、煮腊肉,一大早,要去山上采回盛开的马缨花、山茶花,把花朵分别插在住房门、畜厩门和田间地头,并到田地间杀鸡、烧香纸、插花,意在祈求四季平安,牛羊满圈,五谷丰登。

尝新节。每年八月属蛇日为雨露白族乡各族人民尝新节,“两蛇”尝头,“三蛇”尝尾,尝新节这一天,主人要杀鸡、宰羊、煮腊肉,从菜园中采回新豆、嫩瓜,煮上一锅“新米饭”,配上好酒好肉,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热情招待。饭菜煮熟后要先祭宗祖,后祭土主、树神,祭祀土主、树神时食品要生、熟同献。“生”是用一穗子粒较多且又饱满的稻谷结成团挂放在土主像前。“熟”指的是祭奉饭菜。祭祀完宗祖、土主、树神,在吃饭前要先喂家中养的狗、牛,然后人才能吃。

传统习俗

五从土主庙会。到五从土主大庙祈福、祭拜,是正月初八灯会的重要内容。它的由来,相传,在将兵戈战乱的宋末元初,即公元一二一七年正月初八,雨露出了一位姓钱名三的英雄,钱三武功盖世,感召力强,保护一方平安,深得民众的拥护和爱戴,被奉为“土主”。土主中年,已攻守往东至黑井(今一平浪),南至紫溪山,西至大理,北至姚安,土主圣地在雨露。随着时间的推移,土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域,将现有的疆域划成五丛,由五丛丛主把守。土主有四子一女,四个儿子英勇善战,分东、西、南、北把住四个关口,土主坐阵中央,统领五丛;女儿嫁给楚雄东华土主陈官老爷,称为钱氏娘娘,以联姻方式避免纷争,两地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元朝中叶,钱氏土主百年归终,丛主要员共商不再设土主,而是顺民意在雨露村对面回龙山建盖五丛土主大庙,供乡民祭祀。关于五丛土主庙的建筑风格,“是一座具有白族风格的小建筑群,有一个院子,正殿3间、厢房6间、面房3间,外边有戏台,院心里有石凳子1对。正殿正中上排是土主金像,下排是土主的儿子、儿媳,两旁塑有山神土地和天公地母,墙上有壁画,大门两边有大泥马4匹。大门上有‘保世滋藩’和‘灵佑方里’的匾额。大门两边的对联云:‘思于君,孝于亲,信于朋友,见吾不拜又何妨;买人田,骗人钱,淫人妻女,任你烧香也无益。’”[2]155每年正月初八,当地白族群众及周围几十里的白族善男信女,都到土主庙祭祀,乃至成为当前以白族人民为主的多民族土主庙祭祀庙会。光绪《镇南州志略》记载:“土主会,每年正月初八,南界雨露村建土主会,杂陈百戏,商货云集,士女观往。”[3]249几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到今天,土主庙会成为南华县白族及外县市各族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和商业贸易的盛大集会,满足了当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流通需要,也促进了当地各类商品的外销,加大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

白族祠堂。雨露白族有果乐杨家祠堂、力戈祠堂、雨露祠堂、罗文祠堂四个祠堂,用于祭拜先祖及四个灯班“唱灯”活动场所。每年正月初一村民分别到各自祠堂裱灯,正月初二早上灯头要把买好的猪拉到龙潭,杀猪祭龙”,吃完饭,由新旧灯头打卦,打卦后产生新龙头放鞭炮,烧香祭祀。从正月初三到初七晚一直在祠堂唱灯,正月初七晚上三点到大庙拜佛求太平,正月初八各灯班早上在祠堂唱灯后到土主大庙祭拜。

接高亲。雨露灯班接高亲的传统习俗即雨露灯头和灯会主持人在上一年的腊月十四到楚雄市东华镇接姑奶奶(逢双节雨露灯班队员去接),十八日回雨露,十一日又送回东华,整个过程,声势浩大而隆重。相传,雨露五丛土主钱三老爷之女钱氏娘娘(我方称姑奶奶)嫁给陈官老爷后,双方庶民安居乐业,相互情深意重,逢年过节实行互接护送,后钱三老爷又将孙女钱氏(在东华称罗摩娘娘)跟亲嫁给姑奶奶做儿媳后,走往甚密,亲谊更加一筹。双方在逢年过节时每年都一接一送,被称为接高亲。双方高亲称为神亲是至高无上的,从入座就餐要高亲坐左座上八位,酒席丰盛,每到一家,由家长燃三炷香到祠堂内来请,高亲又每人三炷香在祠堂内祖宗位前磕三个头,跟他方领队人出祠时要放一封爆竹,到他家大门前,家人跪在大门外右方,领头高亲进大门燃放鞭炮,去者接放一封,其他人在后将跪者拉起。进至正堂,主人在正堂设有香案,去者跪拜三礼,又由一文者口颂祝家人吉祥如意、清吉平安等吉词,饭后由他方领头人带回祠堂。“接高亲”传承到今天,也称“接佛活动”,旨在加强双方民族文化传承交流。

2.建筑文化融合

雨露白族乡的白族民居,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采用“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主房一般是坐北向南,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均用沙土、红泥石灰粘合整齐。“粉墙画壁”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外墙以白色为基调,墙面全用石灰粉刷,飞椽厚壁,屋檐下的墙面及山墙屋角用水墨、石青、石兰三种为基调的图案施以彩画。雪白的外墙配以各种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除了绘画装饰,白族民居更突出雕刻艺术,雕刻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雕刻内容主要以卷草、飞龙、蝙蝠、玉兔等动植物为主,图案造型千变万化,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雨露白族乡的白族民居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华,既有汉族的风格,也有彝族的元素,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

3.饮食文化融合

雨露白族乡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最具特色并且真正让当地各民族群众和外来客人追捧的美味是雨露白族传统土八碗。

雨露地道的白族土八碗,融合多民族味道,是雨露白族传统饮食文化与当地其他民族饮食文化融合的集中表现,取材于本土原生态食材,8个菜为一桌,荤素搭配,肥而不腻,素而不淡,营养丰富,口味独特。第一碗,箐水涨鸡:用本地山林放养的1至2公斤左右土鸡,选取肉质较好的鸡挂鸡腿配于雨露山涧箐水,放入适量佐料,水涨即食。第二碗,蘸水活鱼:鱼取自当地水库坝塘放养的生态鱼,即捕即煮,并配于白族风味蘸水,突出生态鲜美。第三碗,野菌辣糟:每年冬季,选取当地山林放养的土著黑毛猪,用优质猪肉加辣椒腌制而成,在烹饪时加入野生菌根蒸熟即可食用。第四碗,红烩白肉:精选优质五花肉,切成方块状,先涝再炒,并放入食用色素,白肉红烩,色美味鲜,肥而不腻。第五碗,瓦片凉粉:选取当地优质粮食,用白族传统手法制作出凉粉,切片油煎后用青色瓦片盛装后食用。第六碗,石膏豆腐:选取当地优质黄豆,经山箐水浸泡、石磨研磨、石膏点制而成的豆腐,将豆腐切成小方块爆炒配于小葱或切成大块水煮食用,原汁原味、赏心悦目。第七碗,茴香粑粑:用优质糯米磨成粉加入新鲜茴香菜和成面团,做成块状,放入油锅煎炸至外焦里糯,香甜可口、回味无穷。第八碗,火爆蚕豆:精选当地优质干蚕豆,经水浸泡一夜后,用刀在每个豆子上划开两个小口,下油锅炸至金黄色,装盘,配于油辣子、葱姜蒜等佐料制作而成,酥香可口,色香味俱全。雨露白族土八碗既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是该乡各民族群众喜庆宴客的标配,是当地各民族饮食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给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要继续传承好本土本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诚信、友善、和谐的传统道德精髓,做好实现民族融合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清]黄大琮著.镇南杂咏[M].宣统元年铅印本,1909

[2]《南华美》丛书编撰编委会.情韵南华[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

[3]南华县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丛书.镇南州志[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