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花志红 《西昌县志·艺文志》中的节日礼俗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8-11 09:13:2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花志红
(西昌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  四川西昌  615000)
摘 要:本文以民国本《西昌县志》为研究对象,考察《西昌县志•礼俗志》中有关节日礼俗的记载,并结合《艺文志》中的相关诗文分析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形式及文化内涵,以期对西昌礼俗有进一步的认知。
关键词:西昌县志;艺文志;节日;礼俗
作者简介:花志红(1969--)女,西昌学院汉语言文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化的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SC17XK045)、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ZXS201707);西昌学院“两高”人才科研支持项目“凉山方志《艺文志》文化资源研究”;西昌学院科研平台“凉山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成果。

民国《西昌县志》(一九四二年出版)是西昌市旧志中体例较完备、内容较丰富、保存较完整的一部志书。其《艺文志》收入《西昌县志》卷十一,分著述与文苑二门,艺文成书者,归著述门,仅列书名卷数,间附按语;文苑分书牍、碑志、记叙、辩论、箴铭、墓表、辞赋、诗词八类。《西昌县志·礼俗志》记载:“西昌自汉设郡县,以至今兹,凡湖广闽浙滇豫陕燕各省人民,或以游宦,或以商旅,寄居斯土者,恋邛泸之清奇,羡土壤之肥沃,往往世其家焉。汉族繁兴,垦辟荒野,鬯植嘉禾,春社冬腊,燕享昏丧,融各省乡风,采历代典制,以成习俗,古礼虽革,饩羊犹存,有足记者,志礼俗。”[1]p273《西昌县志·艺文志》存有不少记述西昌礼俗的篇章,今与《西昌县志·礼俗志》对照阅读,解读其中蕴涵的礼俗文化。
一、春节礼俗
《西昌县志•礼俗志•岁时记》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盛服,铺松针于庭,张灯烛,礼祖祢,祀门尉,爆竹声通宵达旦。幼者拜长者曰叩年喜,长者给幼者曰压岁钱。”[1]p286清西昌文人颜汝玉用诗歌记录了西昌人的除夕礼俗:
松毛铺作大蒲团,除夜香灯彻夜然。辞罢年时无一事,与儿迎岁辫金钱。(《建城竹枝词》其十七)[1]p911
诗歌记叙了除夕夜铺松毛、焚香点灯的礼俗,于庭内铺松毛,取万岁长春之意。诗中所记录的除夕之夜彻夜点灯,燃放爆竹,幼者给长者拜年,长者给幼者发压岁钱的礼俗一直保存至今。
上元节是西昌人非常重视的节日,《西昌县志•礼俗志•岁时记》记载:“十五日上元,放灯三日,始于李唐。县俗:自破五后,于三官庙或灵官庙,悬红灯笼数十对于三四丈之高竿(德昌街灯数,上应诸星,周应列宿,礼星赞斗),绳升降之,光照里馀,曰立树灯。排灯十馀盏于长方灯架,高与檐齐,曰排灯。乡村以纸竹扎山及八仙像,五彩炫烂,曰鳌山灯。灯棚盖松针,棚内鼓乐以为和。”又云:“元旦后,城南十五里泸山香会甚盛。邻县来朝者,络绎于道。旅馆山寺,齐宿常满。”[1]p286西昌正月十五上元节有放灯三日的习俗,这一习俗始于唐代。按照旧俗,自破五后,当地人就会在三官庙或者是灵官庙内,用三四丈高的竹竿悬挂许多灯笼,举行灯会。灯笼的灯光照耀余里,人们把这种灯笼叫做立树灯。除了立树灯以外,还有排灯,排灯则是在长方灯架上高挂灯笼十余盏,让灯笼与屋檐一样高,一眼望过去,一排排灯笼列队整齐,故而称作排灯。另外,乡村地区别出心裁,还用纸竹扎成鳌山和八仙像,内置烛火,做成五彩绚烂的灯笼,当地人把这种灯笼叫鳌山灯,灯棚覆盖松针,棚内敲锣打鼓以增添节日气氛。
碧桃红杏最初春,正拜年时约比邻。试向泸峰高处望,上元灯里遇游人。(《西昌竹枝词》其一)[1]p909
清西昌文人颜启芬这首《西昌竹枝词》展现了西昌初春拜年以及上元灯会的情景。在杏红桃碧的相互拜年的初春佳节,约上邻居好友一起游泸山赏灯,游人如织,一派热闹景象。
颜汝玉《建城竹枝词》其六写到:
炫眼回光几十层,参天木曳四长绳。黄昏约向鸡心石,坐看人家立树灯。[1]p911
这是一首描写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的诗歌,展现了上元节西昌城市居民在鸡心石观灯的情形。“炫眼圆光几十层”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元宵节灯会上花灯的高度和亮度。支撑这个高大的花灯的是“参天木”,固定它的是“四长绳”。到了黄昏华灯初上之时,也是到了看灯的时候,大家相约去往鸡心石,坐在那里悠闲地看制作花灯的工匠是怎样把“几十层”高的花灯立起来的。
上元节,西昌除了举办隆重的灯会活动以外,在附近乡镇,还有上元节迎天官神像巡市活动,以及迎神、送神游戏等。西昌本土文人颜汝玉就用诗歌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传统习俗。
颜汝玉《建城竹枝词》其八写到:
兰闺娇女悄焚香,约伴双双伏案旁。正看灯时神下降,满庭齐唱七姑娘。[1]p911
关于上元节迎神、送神礼俗,《西昌县志·礼俗志》记载:“乡村灯宵,有请背篼扁担七姑娘神诸游戏者。神降,背篼扁担能自转动。幼女七人,天然舞蹈,旁人唱曲歌,声转变,舞势随之,神采意趣,愈出愈奇。送神,人物顽然不动,问幼女,亦不自知其所为。”[1]p286
西昌乡村,上元节灯会还有迎神、送神游戏。迎神时,人们提前准备好背篼、扁担等游戏道具,烧香祈祷神灵降临。神灵降临时,背篼扁担就会自动转动。七个小姑娘则翩翩起舞,而旁边的人则唱歌,当歌声改变,舞蹈也就随之改变,神采意趣,非常神奇。送神时,所有人全都又岿然不动,舞蹈也瞬间停止,当人们询问小姑娘为何舞蹈时,小姑娘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舞蹈,为何停止。
二、清明礼俗
颜启芬《西昌竹枝词》其二写到:
风筝时节近清明,儿女家家尽出城。春色未知何处好,踏青先上北山坟。[1]p909
诗歌写了西昌清明节踏青、放风筝、上坟的习俗。《西昌县志•礼俗志•祭礼》记载:“新丧,于春分节前,拜扫茔墓,墓插纸花,陈设酒食,举哀行礼。葬已三年,春分节后行之,名曰上坟。富者延宾野酌,豪饮而归。虽赤贫亦必于清明节前墓祭,心始愉快。大族公祭,曰上公众坟。各宗祠则于春分后集族人,豕一羊一,行三献礼,进帛读祝,奏乐,毕,酒脯言欢,此春祭也。”[1]p279
颜启芬这首《西昌竹枝词》主要描写了在风清气明的时节,西昌人在清明前踏青上坟,举行春祭活动的过程。
清明节,又叫思亲节,或者叫春祭。西昌当地俗称上坟。西昌地区的清明祭拜是非常重要的礼俗,有新丧、旧丧之分,还有上坟、上公众坟之分。不同的祭拜,时间不同,祭拜物也不同。如新丧,祭拜时间是春分节前,旧丧(指去世三年及以上的),祭拜时间则在春分节后。新丧、旧丧祭拜时间不同,但都俗称上坟。除了上坟,还有上公众坟。所谓上公众坟,指的是大族、望族进行的公祭,各家族在春分后聚集族人,准备祭拜物,祭拜祖先,祭拜结束后,还要奏乐宴饮。
清明前一二日,为寒食节,这天有吃冷食习俗。《凉山古诗文选释》收录颜汝玉有《寒食》一诗:
千门万户敛炊烟,瞥眼云阴满市廛。冷雨冷风挑菜节,轻寒轻暖卖花天。
已从马上寻诗料,更向囊中数酒钱。春色二分今日尽,一杯惆怅落红前。[2]p226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相沿成俗。寒食、清明正是春游好时节,虽“千门万户敛炊烟”不生烟火,但诗人游兴未减。
西昌的清明节,除了踏青上坟,更为重要的是会举办各种活动,如蜡虫会、放风筝、插柳、蹴鞠、荡秋千等。
明代万历年间任建昌兵巡粮储督学道的范守己就用词记录下了西昌清明蜡虫会的盛况。其《建南杂咏》写到:
建南好,乘兴踏青行。虫果侩权村有市,蜡花开遍庙无灵。春会托清明。[1]p885
建南,明时西昌为建昌,亦称建南。词中所写“虫果”,虫,即蜡虫种。蜡虫为清代西昌地区的特产,为西昌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西昌县志·礼俗志·风俗》记载:“四山产蜡虫,春夏之交,洪雅夹江峨眉市虫之客,千百成群,宁雅大道,旅店充塞。近山乡镇,固多虫市,即城外西街,夕阳西下,售客拥挤,川庙设虫秤,灯光灿烂逾夜半。大小商人,旅馆力夫,均希赶集虫会,作一岁生计。”[1]p281
清代西昌文人颜世儒《风筝谣》写到:
春日晴,杨柳生,春风好,放风筝。风筝起,儿童喜。麻线长,半空里。半空风力匀,风筝稳稳可煞人。可煞人,风莫乱,若乱时,麻线断,吹起风筝落天半。[1]p881
这首《风筝谣》以儿歌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清明前后西昌放风筝的民俗。歌词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把放风筝活动写得生动有趣。
三、其他节日礼俗
1.端午节
《西昌县志·礼俗志•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端阳节,门悬蒲艾,饮菖蒲雄黄独蒜酒,食角黍。采艾煎汤浴体,以除疮痏,午游古庙,晚游近郊,曰游百病。”[1]p288
颜汝玉《建城竹枝词》其十一写到:
九子粘蒲玉粒香,好随艾酒共称觞。中间夹个怀儿粽,看是何人兆弄璋。[1]p911
诗歌写出了西昌人端午食九子粽,饮艾酒的情形。
2.重阳节
《西昌县志·礼俗志•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昔年士人多登高吟醉,以后各校,每于是日登泸峰,作秋季旅行。民家煮糯米酿酒,为重阳酒。宾朋烹鲤鱼菊羹,畅饮聊诗,谓之赏菊。”[1]p289
颜汝玉《建城竹枝词》其十三写到:
等高佳节菊花香,落帽风来扑面凉。旧酿已空新稻熟,家家造酒趁重阳。[1]p911
诗歌展现了重阳赏菊,酿重阳酒的习俗。
3.火把节
西昌是彝族聚居区,这里沿袭了彝族火把节的传统习俗。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时间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燃火把、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
据《西昌县志·礼俗志•岁时记》记载:“二十四日,过街梁迎川主神像巡街,观会者多自远而至。同日向晚,全县市村,燃火炬无数,大者高及丈,小者五六尺。相传杨升庵诗云: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可想见其胜概。考汉元封间,楪榆酋长曼阿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其妻阿南有婆色。忠欲妻之,南曰,能从我三事乎,一作松幕祭故夫,一焚故夫衣,一令国人遍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置火其下。阿南抽刀出,俟火炽,焚故衣,引刀自刎,扑火中。时为六月二十四日。国人哀之,故每岁是日燃炬聚会,曰星回节。面持炬游田间者,焚除害虫,有益农事不小也。”[1]p288
这则记载记叙了“星回节”的由来,其来源跟汉时烈妇阿南传说有关。在西昌汉族的川主会与彝族火把节一起度过。
《西昌县志·艺文志》记叙类收入何成瑜《火把记》一文,叙火把节之由来,全文如下:
宁俗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傍晚,城市乡村各户外悉树火炬,明耀如白日。世俗讹传,以为土主为神,乡人迎之,遂为风俗,其说不经。闻之故老,又谓武侯平蛮回辙过此,土人喜之,日夕错暗,以火把迎送。皆无根据。
按赵损之《火把树注》,火把节亦为星回节。汉元封间榆曼阿娜为汉裨将郭世宗所害,并欲得其妻阿南。南约以三事:一设幕祭夫;二焚夫故衣,易新衣;三大会国人,俾遍知以礼娶。郭如其言,于六月二十五日聚会国人,大张松幕,置火其下。阿南祭夫毕,俟火炽,焚故衣,遂跃入死焉。国人哀之,每岁于是日燃火炬,谓之“吊阿南”。
其后唐开元间,有等邆睽诏者,六诏一也。南诏欲并五诏。邆睒妻慈善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臂而别。比至南诏,酒酣,王火其楼,五诏王死。后诏人异其慧,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闭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死。南诏既有其地,旌其城曰“德源”。
二事尚有书传可稽,皆吊贞妇。今滇俗六月二十五日比户扎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燃,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岁丰歉,戚友聚会,杀生饮酒,夷汉同之。亦间有知两烈妇故事者。[1]p819
根据迎何成瑜《火把记》,可知火把节的来源有四:土神说、迎武侯说、吊阿南说、吊慈善说。何成瑜这篇《火把记》收录进蒋邦泽、武谊嘉所编《凉山州古诗文选释》,并评析“文章首段否定了迎土神之说,认为此说‘不经’,也否定了迎送武侯之说,认为此说无据。第二、三段据赵文哲《火把树注》讲了两个故事,即汉时的阿南和唐时的慈善两位贞烈妇女的故事。末段认为上述二事‘有书传可稽’,当属可信。”[2]p276罗应涛主编的《巴蜀古文选解》亦收录此文,称“记彝族火把节由来。先举两种传说,皆为‘世俗讹传’、‘无根据’。续举‘有书传可稽’之二事,皆以纪念节烈之妇而立火把节……前叙‘宁俗’,后以‘滇俗’相照应,更令人信实。并述及火把节之意义又发展为‘照田祈年’、‘戚友会聚’等,说明此节日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值得提倡和发扬。”[3]p232
翻检《西昌县志·艺文志》,与火把节相关的诗文为数不少,兹例举几首如下:
清西昌本土文人倪星朗《星回节》三首:
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
一片柔肠结百回,阳为色笑暗含哀。松筠亮节明千古,莫怪当年志不灰。
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1]p909
题下有小序云:“吊贞妇也。”三首诗所吊之贞妇,乃邓睒妻慈善,赞其贞烈和智慧,其品行令人赞赏。
清西昌本土文人杨学述《建昌竹枝词》其十八:
连乡火把照天红,六月为期问土风。一自平蛮回辙后,至今人念武侯功。[1]p908
诗歌指出火把节点燃火把是对诸葛亮的纪念。
颜汝玉《建城竹枝词》其十二:
当年一死胜奇男,此日松明播美谈。引尔蛮中双烈妇,唐时慈善与阿南。[1]p911
诗歌指出火把节活动与吊慈善与阿南有关。
颜汝玉《星回节泸山观火炬吊古四十八韵》将与火把节相关的传说杂糅在一起,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且月三八日,其节为观连,星回昉何代,名从南诏传。
忽忆升庵句,落星满人间,登览乃叫绝,奇景诗能宣。
……
臣忠与女烈,凭吊何后先。火节岁一举,炎方多历年。[1]p861
总的来说《西昌县志·礼俗志》大多涉及西昌这一地域的婚丧嫁娶、节日礼俗、穿衣戴帽、方言土语等等,因包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往往具有社会史料价值。《西昌县志·艺文志》中不乏与礼俗相关的诗篇,两相对照阅读,能进一步了解西昌的风土人情、社会风物。

参考文献:
[1]郑少成等修,杨肇基等纂.西昌县志[M].民国《西昌县志》重印本,2012
[2]蒋邦泽,武谊嘉编.凉山州古诗文选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罗应涛主编.巴蜀古文选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