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莫申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共享机制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8-11 09:28:2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莫申容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  重庆沙坪坝  400038)

要:人才共享能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然而通过对成渝地区人才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成渝地区人才共享面临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共享专门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均衡与人才共享矛盾等困境。为此,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共享的对策建议: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树立人才共享理念;创新成渝地区人才合作共育模式;搭建成渝地区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平台;构建成渝地区人才柔性引进流动机制;加强成渝地区人才公共服务协作。

关键词:成渝地区;人才共享;机制

作者简介:莫申容(1986--)女,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共享机制研究阶段成果。编号:CQDX2020BZX—005。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为重要的就是优化配置成渝两地资源要素,而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对其他资源要素具有带动作用,带动各种优质资源有效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可见,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保证,构建成渝地区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两地人才优势,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成渝地区人才共享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研究人才共享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共享面临的困境

1.成渝地区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高校、科研机构人才资源较为集中,从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层次就能大致看出成渝地区人才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四川有985高校2所、211高校5所;而重庆仅有985高校1所,211高校2所。我国对985、211高校科研课题、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这样一来,成渝地区的科技人员数量、层次也就存在差异,增加了成渝地区人才共享的难度。再从成渝地区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成都比重庆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更强,比如川大、西南交学毕业生留成都工作的比例都在35%以上,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毕业生留重庆工作比例30%上下,流向四川的重庆高校毕业生比例也远高于流向重庆的成都高校毕业生比例。[1]可见,从毕业生就业流向也可看出成渝地区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呈现出向成都“单向流动”的现象,不利于成渝两地人才共享。

2.成渝地区人才共享专门服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人才共享专门服务体系有利于避免成渝两地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从成渝地区来看,两地人才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有所差异,成渝地区人才共享专门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通过比较重庆市出台的《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与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文件总的来说,重庆市更加注重消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不仅为人才提供创业服务、居留签证、落户等方面的服务,而且对配偶子女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成都市则更加强调分类分层服务,对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对青年人才更多在人才住房保障、创业贷款贴息、落户政策、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强服务。具体来看,如在户籍政策方面,成都市鼓励青年人才在成都落户;而重庆市“鸿雁计划”规定引进人才可自愿办理落户的条件需签订3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在住房保障方面,成都市可根据不同人才提供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公寓等。而重庆在住房保障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其他配套保障方面,成都市更具多元化,如对凡属成都急需紧缺人才提供“蓉城人才绿卡”。

3.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不均衡与人才共享矛盾

产业发展是人才集聚的原动力,区域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从成渝地区人才吸引力来看,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中成都重庆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分别排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第8位和第15,成都人才吸引力略领先于重庆。吸引力的不同有多重现实因素,其中之一,与两地产业结构有直接关系,成都产业结构优于重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较快增长,集聚了一大批不同产业的人才,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人才吸引力也就较弱,成都人才虹吸效应明显从而导致成渝地区人才共育共享存在障碍。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共享的对策建议

1.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树立人才共享理念

在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想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仅凭自己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成渝地区应本着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理念,摒弃人才地方保护主义,从区域发展角度考虑人才共享,认识到人才共享对本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好之处,构建人才利益共同体,也是现阶段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因此,成渝地区应树立区域发展大人才观,从“独赢思维”转到“共赢思维”,加强人才共享,最大限度发挥成渝地区人才资源作用,最优化使用人才资源,实现各级各类人才优势互补,降低人才使用、培养成本,共同联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达到人才共享共赢的效果,实现区域内经济效益最大化。

2.创新成渝地区人才合作共育模式

成渝地区人才合作共育是人才共享的前提,两地应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创新共育模式。

一是开展党政人才互派挂职锻炼、交流合作。党政人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成渝两地合作共育党政人才有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协同发展战略,提高协同发展效率质量。为此,应重视成渝地区党政人才合作共育工作,组织部门应积极开展党政人才互派挂职锻炼,互相选派优秀党政人才到对方党政机关上挂;选派理论实践扎实的后备干部人才到成渝两地相关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业务进修;选派党政人才到对方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选派党政人才到对方同级别单位对口学习等。[1]

二是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势互补合作培养。成渝地区应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根据两地实际需求,以及两地学科优势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联合培养两地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在教育方面,支持各级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实现双方教育资源合作共享、优势互利互补,推动两地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打造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医疗方面,加强医疗领域人才合作,推动医疗服务合作,加大两地医疗重点学科合作建设,推动医护人员的跨地区学习交流,发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医疗教学资源作用,培育一支科研水平高、业务技术强的医护人才队伍。

三是成渝两地应积极推动高校联盟、校企合作人才培育。一方面推动两地高校联盟建设,成渝两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都有优势学科,比如重庆大学优势学科为工科,四川大学则为文理、基础学科,联盟后有利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建立专项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推动校企合作,支持成渝两地高校、科院研所及企业等联合设立科研项目、联合建设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专家人才工作站等人才平台,吸引科研人才助推发展。

3.搭建成渝地区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平台

搭建成渝地区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平台,打破区域人才信息障碍,改变区域人才共享过程中信息封闭、合作不畅的局面,实现各项人才资源信息共享。一是合作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信息库,包括党政人才、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信息库等,在信息库中可将各类人才的总量、分布、结构等详细汇总,并追踪区域人才工作动态、最新科技、科研成果,以便对成渝地区各类人才信息动态掌握,成渝地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以及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用人单位定向、准确与专业人才对接,实现高效引才。二是建立成渝地区人才共享信息发布机制,让成渝地区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各类人才供给与流动信息,人才主体及时获取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此,应进一步畅通成渝地区人才信息发布渠道,力求实现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准确对接,同时也便于为用人单位调配和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

4.构建成渝地区人才柔性引进流动机制

东部沿海地区为更好引用高层次人才,一直以来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创造了“星期天工程师”这一柔性引才模式,大量的“飞行博士”“候鸟专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成渝地区而言,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大,也应破除“人才为我独用、人才独享”的观念,打破户籍、社保、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约束,实行更为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人才在区域内顺畅流动、共享人才资源。比如成都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方面有人才优势,重庆制造、物流业方面有人才优势,通过人才柔性引进流动,形成人才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成渝地区产业优化布局。

5.加强成渝地区人才公共服务协作

人才共享需在制度的引导下进行,从人才公共服务需求角度,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一是建立覆盖面广的人才共享服务体系。在成渝地区逐步探索推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人才居住证”制度,使人才在成渝地区自由流动而不受户籍限制,并同时实行“一卡通”的社会保障制度,[2]即在成渝地区内可获得优质创业服务、完善的生活服务,在户籍、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协调互认,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比如通过成渝地区共同审核,持有人才居住证的人员可在工作所在地缴存、使用职工住房公积金,可以申请子女在区域内接受义务教育,从而为在区域间流动的人才消除无法享受当地公共服务的后顾之忧。二是开通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即来即办,限期办理的“待遇”,并提供户口迁移、社保缴纳、子女入学等系列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为人才共享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助推成渝地区人才流动。除此之外,还应建立高层次人才回访制度,了解他们在区域内工作和生活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妥当解决。三是加快探索成渝地区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资格认定、评定标准等方面的互通互认,避免职称、资格认定标准不同,从而导致职称、资格受限,所享受的奖励待遇也不同。为此,应组织专家对成渝两地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标准的研究,比较其存在的不同之处,并分层级等同化两地存在差异的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标准,最终建立起两地互认互通的人才评定标准,享受相应人才奖励政策。

 

注释:

[1]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0404b7e8e9f092ce9533e55

参考文献:

[1]白海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路径创新研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3)

[2]武星.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