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张嘉怡 赵晴 美籍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以伍绮诗《无声告白》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4-29 09:06:5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张嘉怡 赵晴

(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  710119)

要:本文以《无声告白》中的人物詹姆斯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美籍华裔人群在美生活的文化窘境的描写,揭示了族裔人群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又难以回归本民族文化的困境。研究表明,族裔人群只有接受自身的混合文化身份,与多种文化和解,才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无声告白》中美籍华裔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研究,有助于研究跨族裔人群的社会行为,对于美籍华裔甚至整个族裔群体走出此类困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族裔;文化认同;身份构建

项目名称:2021年陕西省创新创业项目美籍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以伍绮诗《无声告白》为例,项目编号:S202110697439。

 

一、作者简介及现有研究

伍绮诗是新晋美籍华裔作家,从小在美国文化中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她的父母是香港第二代移民,都从事科研工作,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身份为其日后有关华裔主题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她一直将写作视为自己的热爱,投稿过多篇小说、散文等作品。其作品《无声告白》以美籍华裔詹姆斯与美国白人玛丽琳的跨族裔家庭为主体,引出了种族、文化、性别等各方面问题。该书出版后便登上各大榜单且横扫多个奖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并深度关注美籍华裔甚至跨族裔人群的文化困境,伍绮诗也通过这部作品立稳了自己美籍华裔作家的身份。

根据《亚洲女性》、《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等杂志周刊中的书评及文献资料,国外对《无声告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精神分析等方面。国外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与沟通等方面的问题,而有关作品中美籍华裔文化身份的探究屈指可数,尚待进一步推进。而国内研究从创伤文学、伦理学等视角入手,分析导致人物悲剧的原因等,但针对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现当代美籍华裔作家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詹姆斯的分析,探究美籍华裔如何走出文化困境,正视混和文化身份。

二、内容简介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轰动。该本小说聚焦跨族裔家庭,以二女儿莉迪亚的死为始,逐步将埋藏在这个看似正常的五口之家中的族裔、性别、文化认同等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父亲詹姆斯作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尽管出生在美国,但仍因为自己的种族饱尝他人歧视与社会不公,努力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同时又深陷身份认同危机。为了摆脱自己身上的“非白人”烙印,詹姆斯与白人女子玛丽琳相爱并结婚,拥有了内斯、莉迪亚和汉娜三个混血孩子。父亲作为华裔期待自己的儿女能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而母亲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倾注在女儿身上,忽视了其他孩子。儿子内斯希望通过大学脱离家庭,小女儿汉娜如幽灵一般无人在意。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主人公詹姆斯自身尚未解决的文化认同危机最终将不堪重负的莉迪亚推向了自杀,也暴露了这个混血家庭的深层矛盾。《无声告白》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千千万万华裔在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窘迫处境的一个缩影,也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问题的思索与探讨。

三、混合身份认同简介

“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我们称此独特的身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认同Hybrid Identity[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对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身份认同要求个体参与社会活动,共享思想文化,实现自我价值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身份认同中,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认同指个体的认知是否与某个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相一致。个体对文化认同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其身份构建。身份认同可以分为自身的思考以及社会对人的影响两个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必定会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自己又支持以及处于哪一种文化思维之中。社会在身份认同方面对个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集体中的价值观念等像链条一样绑在人的身上,即使他后来转向其他文化,这些链条也会在身上留下痕迹。在世界交往日益广泛的今天,混血群体还面临着文化身份的选择问题。这种选择过程是挣扎的,痛苦的,最终一方的文化会占据个体思想价值的优势地位。但随着个体思维的发展,本民族的意识会透过他当前的社会身份显现出来,达到两者的融合。

从《无声告白》中詹姆斯的个人经历能够看出,在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与以本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弱势文化中,由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矛盾且相互抗争,身为亚裔的詹姆斯受到了种种歧视和压迫,陷入了文化认同方面的迷茫与无措,这让他找不到文化归属感,不得不重新面对且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詹姆斯经历了精神世界的巨大抗争与变化,即在痛苦与希望、挣扎与挫败间徘徊。在作品中,他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厌恶且远离本民族文化;第二阶段:努力证明自己并试图融入白人社会;第三阶段:与两种文化和解,接受自己的亚裔身份。

四、具体分析

在对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的分析上,我们选择以《无声告白》中的华裔人物詹姆斯为例。虽然一直在美国生活,但是他的身份认同并不是单一的,环境以及他人的目光驱使他走向了一条更为复杂的、挣扎的认同道路。

1.厌恶且远离本民族文化

从开始美国生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詹姆斯对原本民族的身份和文化是十分排斥的,他迫不及待想要脱离华裔的身份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出结论。

第一,在童年的时候,詹姆斯就感受到了因为民族不同而带来的不公正对待。为了进入美国小学,他参加了面试,但老师出得题目并不是普通工人的孩子应该掌握的,例如计算周长、美国的历史等等。这就是这条制度的狡猾之处,它用看似公平的方式来排挤外来族裔,但是没有人能过多地指责它,只能怨恨自己的命运。在他工作后,他原本民族带来的隐隐约约的歧视并没有消失。在哈佛大学主任的口中,詹姆斯是最好的学生,极有可能留校任教。但最终,机会给了另一个白人,而教授们相信詹姆斯凭自己的能力会找到好的工作更像是一种敷衍的回应。无奈之下,他选择在小镇的大学教书,而在这个小地方,亚裔的存在招来了更多人的注视,他和家人似乎成为了永远的异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詹姆斯感受到的只能是不同民族身份带来的屈辱和不公,他做出了尽快脱离这种身份以及去掉自身文化标签的选择。因此从童年开始,詹姆斯做了种种尝试来摆脱华裔的身份。他会故意忘记老师布置的家谱作业,拒绝母亲做的中国食物而是与其他孩子一样吃西餐,为了让自己的英语口语更加地道便不再与父母说中文,努力学习美国文化,“上了大学后,鬼使神差地研究起了最典型的美国文化课题——牛仔”,[2]这反映了詹姆斯对中国文化的排斥和对美国文化的追求。在他心中,美国的面孔、文化是更高级的,是他前进的目标。在他的孩子中,他也更加喜欢像母亲、拥有白人外表的莉迪亚。种种现象表明,在此阶段詹姆斯的身份追求是完全倾向于美国人的

2.努力证明自己并试图融入白人社会

伴随着这种脱离中国文化的情绪的发展,詹姆斯进一步做出努力来争取与白人等同的身份地位。

首先,在婚姻的选择上,他被白人女孩玛丽琳所吸引。当玛丽琳同样对他倾心时,“他恍然觉得,是美利坚这个国家对他敞开了怀抱”[2]。为此,他也主动讨好白人女孩,例如选择她喜欢的穿着搭配。在当时的社会,不同种族间的婚姻很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而玛丽琳的母亲也表示希望女儿能嫁给一个像她一样的白人。这些都体现了詹姆斯获取社会认同的不容易,而与美国人的婚姻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他想要的身份认可。

同时,詹姆斯对被主流社会接纳的渴望也反映在了他的家庭教育上。孩童时期被疏离的糟糕经历给詹姆斯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因此他对儿女们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完美融入白人社会中。所以在内斯年幼的时候,詹姆斯积极地将他推向了白人小孩的社交圈中,催促他结交更多朋友。但是内斯的亚洲人特征招来了他们的嘲笑,詹姆斯在儿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自卑的影子,这也给父子间关系盖上了一层阴霾。对于表面上朋友很多的莉迪亚,他倾注了更多期望。给女儿的圣诞礼物是有关如何与人交际的书,而送出的衣服都是以适合约会为标准挑选的,但讽刺的是,这些东西并无处可用。

儿女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同也导致了詹姆斯的区别对待,看似受欢迎的莉迪亚更受喜爱,而内斯在他眼中往往是一个胆小自卑的亚裔形象。他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自己的孩子不比白人的孩子差,自己的孩子同样拥有成功的、受欢迎的人生,这是他对自己的暗示,詹姆斯想用一个完美的家庭来争取社会承认。

3.与两种文化和解,接受自己的亚裔身份

虽然詹姆斯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成为一个从内到外完完全全的美国公民,但他自身原有的民族文化和身份是无法彻底消除的,这种矛盾在莉迪亚去世后彻底爆发,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对自己身份和他人眼光的过分在意成了一种执拗,绑架他走上了扭曲的道路,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是打开心结的第一步。

曾经的詹姆斯将与白人的婚姻视作融入美国的标志,但在步入中年后,他被同样的亚洲面孔吸引,身份与处境的相似性让他觉得自己应该与这样的女人相爱,而不是相差甚远的玛丽琳。当遭遇挫折时,他能够从亚裔群体中得到安慰体现了他逐渐舍弃了过去过分的偏见,开始正视自己的亚裔身份。

同样,与疏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詹姆斯儿时不愿意吃母亲准备的中餐,现在却能够以享受的态度接受女伴准备的叉烧包。这些都表明了詹姆斯在身份问题上更加成熟,他不再与自己较劲,而是接纳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种思想上的进步也促成了他与家庭的和解,他与儿女的关系更加自然,不再将孩子看作是弥补自己遗憾的人偶。家里的小女儿汉娜性格安静、缺少特点,几乎得不到家长的关注,而詹姆斯意识到自己带给家人的伤害后,给予了女儿关注,修复了家庭的关系。总体来说,这一阶段詹姆斯对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问题有了更成熟的认识,他不再逃避或刻意追求某一方文化,而是在两种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方位,从而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行为。

五、联系实际

小说中詹姆斯所经历得从排斥本民族文化到接纳自身混合文化身份这一系列心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所反映。历史上中国人大规模前往美国发生在淘金热以及派遣铁路劳工时期,这一阶段华人多是作为低廉的劳动力生活在社会底层。像文中詹姆斯的父母,他们顶着别人的身份千里迢迢来到美国,却只能在学校做维修工作或是在食堂帮工,这些都不能给他们一家人体面的生活。早期华人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来到美国,但现实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在这里他们没有亲人,从事低下的工作,同时伴随着语言不通或生活习惯不同等种种问题。这种“异乡人”的身份也会招来本国人异样的眼光,他们成为了与美国环境格格不入的一群人。就这样梦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以及作为华人所受到的排挤在这些人心中蒙上了阴影,尽管并没有意识到,但他们内心中很可能因为这些原因产生了对本民族的怨念,进而开始排斥本民族文化。

除了疏离自身原有的文化,移民或者跨族裔人群也在融入当地文化中做出了许多努力。文中詹姆斯通过学习、组建家庭、担任教授等一系列举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希望社会能认可他的美国人身份。在现实中和他处在同样境遇中的人们也是这样,他们奋力向上攀爬,希望登上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以此来得到他人的尊重与重视。而詹姆斯选择以牛仔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体现了移民以及混血群体在文化方向上想与美国社会靠拢。在其他作品中这一现象同样有所表现,例如在美剧《破产姐妹》中的韩裔老板李憨这一人物,他总是追逐美国的潮流却往往不得要点。在餐厅他举办过快闪活动以及年代主题的派对,通过这些他想要展现出自己是新潮的人,想要得到他人的欢迎。由此可见,为了得到身份地位,在美国生活的其他族裔尽其所能做出了各种尝试。

然而,这种疏离与排斥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不同族裔之间的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很多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对跨族裔人群抱有偏见与敌意。同时,当今社会的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广,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能用更包容、更开放的态度面对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而不是单纯追求或拘泥于某一种文化身份中。比如,美籍华裔作家陈郁如通过母亲讲述的中国故事,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并以此为灵感将其通过绘本《西洋菜》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本书荣获了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引起了跨族裔群体的共鸣,得到了美国社会的肯定。从小生活在美国的陈郁如通过画出中国故事,承认并正视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对于跨族裔人群而言,他们当中的优秀人物会在这个群体中起到一种引领作用。以美籍华裔群体为例,早期杰出的美籍华裔作家如谭恩美、汤亭亭等,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了自己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这对后代华裔移民能否正确看待文化身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无声告白》中的詹姆斯一样,跨族裔群体都必将经历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上的困境与挣扎,但最终,他们会以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即接纳自己的混合文化身份来找到正确的社会定位。

六、结语

在《无声告白》这本小说中,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聚焦跨族裔问题,以第二代华裔移民詹姆斯的跨族裔家庭为主要描述对象,将詹姆斯因与众不同的种族身份而遭受的歧视与不公呈现在读者面前,反映了一代甚至几代移民面临的文化身份困境。通过对詹姆斯的分析,能够看出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对于跨族裔人群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的思考,作为拥有双重文化属性的作家,她关注到了这个群体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与挣扎。在她的笔下,人物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由一开始的疏离弱势文化到最终懂得正视自身、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当代大部分亚裔所经历的过程,是否能认同本民族文化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有一个合适的身份构建。而伍绮诗的作品也提供了一些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跨族裔人群应当如何调整心态,做到多种文化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02):37-44

[2]伍绮诗.无声告白[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