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 琰 徐日林 李 婉 价值认同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8-09 07:54:51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徐日林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价值认同是主体在认知指导下的个体行为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主要载体,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评判指标,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调查的基本状况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基于价值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旨在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认知培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内化与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1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服务是每一个国家构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充满着对人性向善的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向善、互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志愿服务,在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高校志愿服务队伍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志愿队伍的主力军,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情况直接影响高校志愿服务,乃至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从价值观念上加强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教育,构建基于价值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成为了亟需完成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行业的发展。2017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首部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专门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2019年1月17日和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之路,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志愿服务发展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志愿服务行业中,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状态对于我国发展志愿服务起到重要作用。但通过此次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对志愿精神认识不足,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活动存在困难。所以,需要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进行培育,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调查的基本状况

1.1 调查设计

1.1.1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对大学生的界定,调查将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包括了专科生、本科生、留学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涵盖财务管理、国际教育等不同院系的学生,使本次调查有一定的代表性。

1.1.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以网络方式发放问卷,考虑到性别、年龄、专业背景等因素存在不同,运用随机抽样法,从不同年级进行随机抽样。实际发放调查表560份,问卷回收556份,问卷有效率为99.28%,其中有效问卷为556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此次问卷中不涉及姓名、班级等隐私信息。

1.1.3调查内容

根据研究需要,自行设计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问卷调查》。该问卷分为了两个部分,一共设置了22个问题:第一部分是了解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背景等;第二部分是了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及认同基本状况,包括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看法和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等;第三部分是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践行状况,包括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动机、概况等等。

1.2 调查对象结果分析

对问卷调查所回收的数据进行处理,调查对象的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性别、学历水平类别等基本情况如下。

1.2.1调查对象的性别结构

从下表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对象里,女生的人数为444人,男生的人数为112人,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多出了332人(59.72%),这与本次调查的高校为综合性高校(综合性大学女生的人数会多一些)有较大关系,也和近年来大学女生录取比例增长也有关系。

1.2.2调查对象的相关属性

此次调查重点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角度出发,作为调查对象的社会属性,主要有学历层次,基于社会属性的调查角度之外,还增加了对调查对象是否参加过志愿活动方面进行调查。如下表所示。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成果喜人的原因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支持逐渐增大,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首部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专门行政法规,各高校利用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强化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践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这让如今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能够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取得佳绩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二是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在提高;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在大型事件中得以体现。

2.1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型也增多,志愿服务经验也得到了丰富,大学生志愿队伍规模也在扩大。例如,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在逐年上升;在其他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所以可以看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模在不断壮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556名大学生中,有488名大学生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占调查总人数的87.77%,这表示大学生志愿者人数正在不断地上升。在对没有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人中,采用交叉分析法得出其中63.2%的人是因为没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这说明如果可以加强对志愿活动的宣传,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还是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志愿服务的活动中来。

调查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2.2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在提高

通过对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具有广泛的见解。在调查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有77.2%的大学生选择了“回报社会,帮助他人”,52%的大学生选择了“收获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满足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是在提高的。当问及“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有89.75%内心是感到快乐的,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能够清晰感觉到志愿精神的本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和参与人数,覆盖的范围都在较大的增长,志愿服务意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核心思想,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和思想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对志愿服务精神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表明了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意识有很好的认同,如果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可以提高他们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程度,从而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在大型事件中得以体现

近年来,大学生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高涨,同时政府和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也有很高的认可,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有计划的招募。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如冬季奥运会、全运会等重要事件中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身影。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最多的是运动会或讲座等大型活动(69.6%),其次是环保公益活动(53.4%),再次是义工活动(32.3%)。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与大型志愿活动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说明了大学生有很强烈的参与大型志愿活动的愿望,也说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志愿服务能力在不断增加,当代大学生有能力承担大型志愿服务的工作。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接触社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志愿服务意识是大学生志愿者自主自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是支撑大学生群体弘扬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志愿精神的信念支撑和价值遵循。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把社会责任理念与志愿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发展。但是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影响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的实际效果,表现如下:

3.1 大学生奉献精神不够高

从调查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动机并不纯粹,其目的通常与评奖评优、综合测评加分、课外成绩等利益相挂钩,一时兴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不在少数。这样的功利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会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从而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目的产生偏见。而大学生过于功利,而忽略了志愿精神的教育作用,会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效果。

3.2 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活动主动性不强

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利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了时间较短的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分别占到55.53%和74.18%,而利用在寒暑假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比例会少很多。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校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较多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学校组织机构或社团渠道获得志愿服务获得信息,而在寒暑假期间,大学生脱离了学校组织机构管理范围,以个人获得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意愿就会降低,这就说明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活动主动性不强。

3.3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调查“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时,有52.87%的大学生认为“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不到位,通过对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进行交叉分析法发现,有63.24%的大学生没有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尽管近年来,政府和学校在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对宣传工作效果不理想、过于程序化。从而影响了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质量;其次,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再次,高校对志愿活动的资金保障不足,没有奖励机制,无法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经济要求。

4 基于价值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

价值认同是主体在认知指导下的个体行为实践活动,针对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加强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内化与转变。

4.1 强化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

志愿服务精神可以在志愿服务行业起到价值认同引领的作用。要鼓舞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强化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最主要的是让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明白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和本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地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和职业活动区分开来,要让同学们认识到“奉献、互助、团结、友善”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同时也要把握和志愿者活动的特殊性,譬如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在学校里面,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校广播、校报以及同学们喜爱的一些网络宣传方式,对志愿者服务加强宣传,使得志愿者服务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

4.2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系统化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主体的参与、支持。应通过积极地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日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离不开校风和学风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学校还应该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志愿者机构,利用和校内外资源,做好创新志愿服务活动。

4.3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

大学生加强对自我的教育,离不开对自我的认识和监督。首先,大学生应该“吾日三省吾身”,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其次,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时刻都得坚守住道德底线;最后,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主观能动性。

要大力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因此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育人,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加强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内化与转变。

参考文献

[1]赵晓达.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3]胡业宇.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1,12(04):48-50

[4]张晓芳.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探赜[J].经济研究导刊,2020(04):128-129+141

作者简介:徐日林(1999—),男,汉族,海南乐东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

李琰(1982—),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研究生,法学硕士,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婉(1988—),女,汉族,陕西洋县人,法学硕士,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课题《基于价值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hnjmk2020503)的研究成果。

2021年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般项目“双减”政策下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探究(项目编号:hnjmk2021610)研究成果。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