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陈梦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11-21 09:02:4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陈梦婷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经验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认真研学这些重大成果,理性认识这一历史进程,科学总结这一基本经验,对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战斗力持久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向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段长期发展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成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实践成果。本文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和科学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成功经验。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和科学内涵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思想诞生到命题提出
李大钊是中国信仰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早在1919年8月就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这里的“主义”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实境”则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受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启发,我们党早期领导人也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的必要性。早在1920年,毛泽东同志就表达了他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关系的思维认知。毛泽东同志认为主义就像是一面旗帜。当旗帜竖立起来时,我们才能坚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将“主义”看作是旗帜和纲领。同时又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深度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理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深刻阐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等理论,批判“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伟大开端。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判别标准
在判别“马克思主义”是否“中国化”这一问题时,笔者认为,将“马克思主义”一词(或称呼)传入中国的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的时间,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同样,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亦是不充分的,因为此时稚嫩的中国共产党还不能够完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毛泽东同志1942年3月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化的相关理念。如果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及方法用于中国的实际,就打不得敌人;如果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并创造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否中国化的判别标准就在于,第一,是否“解决中国问题”,第二,是否“创造些新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1 第一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分析中国各阶层的特点,探索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取向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践层面上,为我国确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层面上,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和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重大基本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此时的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机械地将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导致革命一度陷入困境。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多次起义的失败和教训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根据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发动人民群众,学会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学会了建立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在借鉴苏联城市包围农村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念。并得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军事论断,彻底扭转了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城市中心论思想,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可以说,毛泽东的思想的萌芽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正式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什么是革命”、“怎样进行革命”、“如何革命成功”的序幕。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搞生产、搞建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成功过渡,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层面上,在我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领导人民战胜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完成土地革命。在此基础上,独立研发了两弹一星,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工业体系,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中国逐渐成为在国际社会上具有较强影响了的国家。理论层面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等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却是这个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崭新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以及论十大关系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层面上,开辟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政治层面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建立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发展的理念;在文化层面上,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党的领导下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2.3 第三次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经济、政治、安全格局的重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开始了以提升综合国力为目标的社会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准把握时代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坚定不移地推动和落实改革开放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将社会进步发展之钥由阶级斗争转向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当今处于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4 第四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国家内部以及党内部的各种挑战。在国际社会方面,国际关系日益紧张,世界范围内的毛矛盾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呈现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阻碍。在国家内部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结构面临优化和转型,缓发展、重调整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党内部方面,中国共产党仍需直面“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在发展、改革、治理中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新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这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鲜明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我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成功经验
3.1 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的信奉者和践行者,永恒捍卫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这一基本理论,创造了受殖民掠夺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维路径,提供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行动方法论,成为共产党人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锐利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开始,在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保证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旗帜中永不退色,从不动摇。中国共产党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1978年5月,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期间,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理念进行升华,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就是实事求是。这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由教条本位回归实践本位。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坚决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方针,提出把党和国家的事业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与此同时,他还谈到,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并提出了“十个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对于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一思想进行总结和强调,不但在以前打仗过程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在之后的社会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
3.3 坚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汇总,应该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坚苦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径。总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应该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还必须弄清楚“中国是什么”。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到,我们所付出“惨痛代价”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有认清中国国情,没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因此,必须全面而科学的认清中国国情,国情是我国进行社会革命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文明古国、历史强国、近代弱国。认清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口规模大、社会阶级关系复杂的国情,对把握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尤为重要。正是因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人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明确指出一切路线和政策的制定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由此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我们更要紧密结合时代条件认识中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正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践。
3.4 坚定在批判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思想要想成功中国化,必须在批判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确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经济、政治理念,但也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是一个双向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进中国优秀文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马克思主义形态的。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先进文化,也要学会批判和继承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不能否认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方面,由于受到长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曾经有过教训。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随意丢弃、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正是因为我们建设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使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2]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93
[3]黄坤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J].北京:中国广播,2019(12):6-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
作者简介:陈梦婷(199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