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陈 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探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3 17:34:2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随着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锋暗流涌动,国是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与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人类的精神来源和归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塑造国民品质的重要瑰宝,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到中学思政课教学,对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思政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D2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们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重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内化为自身追求,增强文化自信。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可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德文化,其中蕴含着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资源。中学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本理论上具有相通性、在追求目标上趋于一致,这是构成两者融合的基本逻辑前提。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内容上的相通性

中学思政课从内容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在发展进程上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道德与法治》八下第五课和高中《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提及到的“人民当家作主”与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民本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高中思政课上提到的“对立统一规律”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阴阳学说到哲学中的“认识论”与“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念;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 “天下大同”的政治愿景,无不体现了两者在内容上的相通性。此外,包容性是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鲜明特质。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内容和思想极其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不是用排斥来维护自己,而是用吸收来壮大自己”。这就决定了两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必然逐步实现彼此借鉴和融合。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学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学思政课培养人才的目标十分明确,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德育教化、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中学生养成“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道德自觉,厚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文化观、历史观和国家观,做重操守、勇担当、敢作为的有志青年。因此,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政课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1.3 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二者融合提供了有效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性和政策性文件。2017年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1年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强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2023 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为有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这些政策的推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保障,对其交融互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中学思政课是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充足的思想道德遗产,能够为思政课提供源源不断地思想源泉。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是势在必行且意义深远的。

2.1 引领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且具有恒久价值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是非常优秀的思想道德遗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道德理念与规范,熔铸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道德行为。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有机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在教学中引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故事、神话传说、佳言金句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有效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观,提高自身修养。

2.2 提升中学生文化底蕴的切实举措

一个人的修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读书与交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时期,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这也是在中学思政课教材中大量引入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学生步入正途、走入正轨是培养的目的。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的养成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学阶段教科书中的涉及的历史、典故、文化、诗词、歌赋、科技等都是学生知识储备阶段的经典,只有对传统文化吸收并内化,才能有个人修养和气质的升华,才能积累起丰厚的文化底蕴。

2.3 培育中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华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中学思政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努力践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的理解,也能大大提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觉,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中学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必须深深植根于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借古开今。为了打造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学思政课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本文将从明确融入目标、创新融入方式和营造融入氛围等方面,提出以下可行融入路径。

3.1 巩固课堂主渠道,明确融入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这就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学思政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最管用的途径之一。首先,要钻研新课标,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以学生为本。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出来的知识还存在一些问题,融入的不够充分、协调,而且理论知识太多,缺乏趣味性,学生难以一下子接受。所以现在需组织有关人员对新课标的系统研究,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原有课堂体系基础上,创新的加入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不同专业与不同的文化相融和,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的有效性,以及课堂的合理性。其次,要保障一定的课时量。中学可以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可以是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也可以是当下流行的文化,极大可能地吸引学生兴趣,使得学生主动来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优良文化,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3.2 拓展教育新空间,创新融入方式

首先,要利用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地方文化是进行课外教育最珍贵、最贴切的资源,它是活的教材,是最能让学生为之震撼的文化资源。中学可以积极组织参观地方历史景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过去,感受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怀与壮志,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进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荀子曾说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而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由此看出“行”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动员师生一起前往红色景点进行学习,了解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激发出自己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使命,以达到教学效果。

教师要利用好中华优秀的传统节日,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开设传统文化社团,探索文化的深厚底蕴,知晓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的联系,筹划各种文化活动、比赛,让全体师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一起感受文化魅力,收获劳动成果,使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心中有深刻感悟,以实现融合的效果。

中学生属于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面对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更是具有好奇心。们知道网络世界中存在许多不良诱惑,中学生受不良诱惑影响的深深受害者,所以中学必须要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世界,发挥出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益处,创新开发网络的作用。利用好“青年大学习”这一平台,这是每个学生都要进行打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平台,也是们宣传传统文化知识的最佳网络载体。可以在每周一期的学习视频和课后习题中,加入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并设置适量的文化知识题,使得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是学生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掌握其精神实质。

3.3 开发校园新资源,营造融入氛围

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学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层面,首先,从硬环境上要完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的塑造。学校的硬环境可分为学校的石刻、校园报、宣传栏、校徽等等都存在着与文化的相关的内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静止的物也会传递情感,触动人的心灵。国中学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还是投入了许多,使得师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能感受文化的力量,但止于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硬环境最终的目的是为软环境服务的,软环境才是校园文化环境的核心。软环境是指观念上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方面。例如,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等。从软环境层面上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在创设的过程中使师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并逐渐形成校园的文化精神。其次,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从社会层面,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投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局面;从学校层面,可以成立文化委员会。一项工作的开展若没有策略支撑,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那么它将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融合工作的开展,必须成立相关文化组织,其中建立文化宣传、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为融合工作献计献策,实现融合工作的有效性。在中学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被不少教师付诸实践,如在课堂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导入、举例、阐述等,尽管如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仍需们把握其融合的原则、规律,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其融合机制,切实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浇灌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它汇聚了中华民族历代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在当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在培养全面发展型学生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绵绵不断的发展动力,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精神文化教育资源。所以,们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用其来丰富中学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中学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使中华文明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国务院,2017.

[2]教育部教材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主要考虑与要求[J].教育部,202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