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莫申容 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3 17:37:2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莫申容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员会党校,重庆 400038

摘要:社区作为城市风险防控的基本单元,是社会风险应对的重要主体,构建韧性社区有助于实现对风险的动态适应。文章在解析韧性社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韧性社区的几重维度:空间韧性、组织韧性、制度韧性、技术韧性,并以每个维度的建构为切入点,分析韧性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空间韧性不足、组织韧性欠缺、制度韧性梗阻、技术韧性滞后等困境。最后从空间韧性、组织韧性、制度韧性、技术韧性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社会;社区韧性;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D21


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治理中矛盾聚焦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下沉,基层社区社会复杂性、脆弱性不断增加,复杂多变的风险日益增多。传统突发风险应对措施已暴露出短板与不足,迫切需要探索新时代社区风险防控的新路子,完善基层社区应对风险的体制机制。构建能够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的韧性社区,日益成为政府关注和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社区韧性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基于此背景,本文对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韧性建设开展研究。
韧性社区内涵解析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韧性”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韧性概念经历了从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到演进韧性的演变。韧性概念最早源于工程学,指材料受到使其变形的外力时,能够抵抗外力,并维持原状。
20世纪90年代,韧性理论逐步从工程韧性拓展到社科领域,“组织韧性”“城市韧性”等概念随之出现。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在韧性城市研究之下,韧性概念被引入社区治理实践中,韧性社区成为学界研究课题,被认为是新时代基层社区应对风险的一种创新治理理念。结合学者们对韧性相关概念的探讨,对韧性社区作如下定义:指社区在面对风险和突发事件时,凭借自身所具备的韧性治理能力,有效组织、动员、协调资源应对风险冲击,维持社区的稳定,并能从风险冲击中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甚至实现自我变革、适应新环境。韧性社区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强调物理层面“抗逆力”、社会层面“恢复力”以及社区成员“自治力”。基于此,将韧性社区提炼出几个维度,每个维度都由几个关键因素决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着韧性社区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应提升每个因素的效能,关注维度之间的有效链接,从而有效减轻风险对社区生活秩序的影响。每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
1.1 空间韧性
是社区运行的载体,韧性社区的客观构成要素,包含基础设施、空间规划、资源储备等。物理资源的冗余性、稳健性、可持续性对风险防控至关重要。冗余的基础设施、合理的空间规划能够在风险发生时,实现基础设施功能转换,阻断风险扩散,缓冲风险带来的影响。
1.2 组织韧性
指社区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潜在风险时,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形成应急合力,在风险防控、处置和恢复等全过程共同参与风险治理。
1.3 制度韧性
是健全社区风险防控的制度保障,在面对突发事件和潜在风险时,社区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制度能够有效指导社区各主体有序应对,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防处置措施,总结经验,从而使风险治理制度更规范、更有效。
1.4 技术韧性
即优化社区风险防控智慧系统建设、运行效能,将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赋能社区风险防控,提高社区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响应等的及时性、准确性,实现社区风险防控智能化、精准化。
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的困境
2.1 空间韧性不足
必要的空间冗余有利于应对风险冲击,空间韧性不足将导致无法提供防灾救灾的空间支撑条件。当前大多数居民反映其所在社区公共空间不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不够,公共空间功能调整的弹性和余地较小,无法有效缓解突发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一是普通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更新缓慢,处于逐渐老化失效的状况,不能达到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二是老旧社区原本就没有建设基础设施,改建、新建、扩建的应急处置空间不足,根本不具备多功能公共空间及基础设施设备应急处置条件。老旧社区还存在公共空间被严重挤占,私家车因停放车位不足,停放消防通道,导致应急状态下的空间响应不足。
2.2 组织韧性欠缺
一是社区多元主体风险防控协同不够。应急管理部门与风险防控相关的卫生、消防、住建、交通等部门在风险监测、风险应对中的信息共享、行动协同还不够。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未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防控合作机制。风险发生时,无法快速有序地组织志愿者、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风险防控,社会各类资源也无法及时链接。工作人员紧缺、物质不足,难以满足风险防控时的人员、物资需求,导致社区组织韧性不高,风险防控碎片化。二是风险防控指挥链条不够灵敏,风险响应较慢。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决策权有限,风险发生后需层层上报,经综合评估才能实施风险防控策略。这一流程需耗费一定的时间,风险状况可能在此期间发生变化,风险防控策略与风险发展态势难免产生一定偏差,导致风险防控低效化,社区组织韧性欠缺。
2.3 制度韧性梗阻
当前社区编写了风险防控相关制度,以应对突发事件,但与制度韧性仍有一定差距。一是部分社区的制度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没有针对不同脆弱性群体编制分类风险防控制度。有的社区编制后便未再更新,难以与快速变化的社区风险不相适应。风险防控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常态防控与非常态防控的灵活转换,增加了社区风险防控的不可预见性。二是风险防控制度执行力较弱。社区风险防控制度停留在纸面上的现象较为突出,应急演练频率较低。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的社区按照已有思维认知进行处置,风险处置效率低下。有的社区风险处置出于完成上级任务,风险防控效果不佳,同时导致后续风险防控制度得不到有效改进。
2.4 技术韧性滞后
社区技术韧性是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社区综合利用信息资源、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控效率的重要路径,使风险防控更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但当前风险防控技术仍较为滞后。一是因人力、技术、资源等制约,有的社区缺乏风险防控信息平台,在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应对、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自然较低。二是有的社区仍遵循传统的事后补救思维。技术即便完备的社区也未充分利用技术赋能风险防控,将智慧社区理解为简单自动化,投入硬件和更新技术,在社区到处安装监控,表面上很智能,实际上“智慧社区不智慧”,很多设备对风险防控作用不大。三是数据缺乏有效共享。严重制约社区风险分析、应急响应速度。
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的路径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空间韧性
当前社区面临社会风险较多,社区脆弱性问题突出,而社区建设除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之外,还应能够抵御风险,应对突发事件。基于此,应增强社区空间韧性,实现平时做好安全准备,应急状态下快速安全启动,从而有效增加社区应对风险的冗余力、抗逆力。一是在社区空间规划上,应对风险防控的基础设施布局提前谋划、科学部署,超前规划并预留空间。比如,结合社区实际建设临时避难场所。二是在老旧小区的改造方面,需重视升级改造老旧小区应急基础设施,废弃老旧、无法正常使用的基础设施,提升老旧小区应对风险时容纳、安置人员的数量。
3.2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风险防控,提升社区组织韧性
在现代化进程中,为有效应对社区不确定性风险,需发挥各主体作用,共同协调联动,健全社会各方参与风险防控机制,使社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备较强组织韧性。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确保党对社区风险防控的全面领导。纵向上,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的组织架构;横向上,实行区域化党建和行业党建的联合互建,全面延伸党的工作触角,织密风险防控安全网。从而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物业、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组成的社区风险防控共同体。二是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风险防控。构建社区及其辖区内有关部门、基层组织、邻近社区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理顺各组织间的关系,明确各环节职责,确保风险处置力量快速到位。与此同时,整合形成社区应急队伍。以社区工作人员、业主委员会、楼栋长、社区志愿者为主力,动员辖区医疗、燃气、电力、消防等与风险防控密切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加入社区应急队伍。三是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风险防控,广泛动员居民参与风险防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区居民对风险的主动识别和应对能力,提高居民参与风险防控的能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风险应对“共同体”。搭建社区居民参与应对风险的平台,建立统一的宣传渠道和平台,加强风险防控知识宣传力度和风险防控演练。突发事件发生时,社区居民能快速开展自救和互救,为社区风险防控补充力量,提升社区抵御、吸收、恢复风险的能力,从而预防和减轻风险对社区造成的影响。
3.3 完善基层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社区制度韧性
一是构建有效的权责体系,实现权责合理分工,职责、权力、资源相匹配。加强突发事件统筹治理,明晰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分担和防控边界。同时应为基层赋权增能,赋予基层在民生服务、社区治理等职责范围内调动资源的权力,提高其整体运行效能。二是构建“全周期管理”风险防控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在风险防控中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实现风险防控理念从截面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的跨越,建立起从突发事件预警、决策、行动、恢复、总结、学习适应的闭环防控思路。
3.4 注重科技赋能社区,提升社区技术韧性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5G技术的运用,科技手段也是风险防控的重要支持,为风险防控节约大量人力、财力成本,已成为社区风险防控、提升社区韧性的必然趋势。一是加强预测预警预防系统建设。韧性社区需加强风险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数据分析,做好风险的提前预判,将风险防控端口前移,提高风险趋势研判,应急决策智能化水平,最大程度上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为此,在韧性社区建设中,应提升对自然灾害、火灾消防、高空坠物等社区风险数据的采集、汇总、应用能力,实时获取社区各方面动态风险信息,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充分利用城市社区的治理网络资源,网格员、楼栋长、信息员通过掌上云社区、微信公众号、政府服务小程序等线上载体,加强风险预防和应对环节的信息沟通联系,构建风险应对的快速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杨蕊、石建莹.韧性社区的价值意蕴、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1(5).
[2]张荆红、刘琪.转型社区韧性建设的逻辑进路与实现路径[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2022.20(6).
[3]张力伟、赵仕杰.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韧性社区建设问题探析[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党校(行政院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重点项目“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BZXZD13)。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