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党子谦 吴冠增 传统文化对躺平心理治疗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4 09:32:57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党子谦  吴冠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躺平”一词,意指人们以“低欲望”和“低姿态”的顺从消解社会现实困境和获取内心世界的平和,其作为一个网络用语词汇,产生于互联网社交中。如今,“躺平”一词日益受到大众关注,社会各界对其看法不同。这一现象不仅代表着一个网络热词爆红,更重要的是,在其爆红背后所体现的人们对待生活日渐消极的态度,逐渐丧失拼搏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躺平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的一系列构造性变动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当今现实社会,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国际政治局势混乱、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躺平”言论或行为呈现激增趋势。在此态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躺平”现象进行理论甄别和现实性反思批判。

关键词:躺平;割裂感;Z世代;传统文化;理想主义

 

1. 大学生躺平心理的问题现状

1.1 当前主要躺平现象

通过对“躺平”现象研究归纳可以发现,“躺平”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自暴自弃式躺平、安逸式躺平、坐吃山空式躺平。所谓的自暴自弃式躺平,简言之,在面对来自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高强度压力时,人们由于看不到切实的解决问题的希望,选择放弃努力。安逸式躺平,此躺平现象更多集中在工作性质稳定,生活安逸平淡的群体之中。这种躺平现象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的简单满足以及与外界的较强割裂感。坐吃山空式躺平,主要产生于家庭条件优越的群体之中,原生家庭的丰富的经济、人际资源,能够维持家庭成员较为优渥的生活质量,由此有几率滋长部分家庭成员的躺平思想。

1.2 躺平现象产生的几点原因

1.2.1 外在现实因素

首先,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进程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因此而被加快了。为了满足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人们不得不在工作生活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已不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而是成为了奴役人们的现实压力,多数人在此过程中无法真切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因此,选择“躺平”,更像是对充满压力的生活的一种宣泄和抗议。其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的心理失衡,滋生了“躺平”心理和现象。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拉开距离,且在社会不具有能够有效改善贫富差距问题情况下,社会阶级固化态势日趋明显,人们不再相信“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工作乃至生活的积极性降低,从而造成“躺平现象”出现。再次,从当下现实生活出发,全球新冠肺炎的爆发且长期持续,给经济、政治等各国家生活主要领域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尤其是当前经济领域,宏观上的经济增长疲软,使人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从而缺乏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最后不得不选择“躺平”来获取心理慰藉。

1.2.2 内在心理因素

躺平现象的产生不仅与现实紧密相关,同时,在现实影响的基础上,人们的心理状况,也成为产生“躺平”现象的重要原因。首先,“躺平”现象可能是受“习得性无助”心理影响,习得性无助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只通过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研究调查发现,躺平言论及行为多数发生在90后00后群体身上,这两类群体初入社会,在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难免会经历大量挫折和失败。但当失败反复出现时,就会出现习得性的无助状态,在此影响下,为避免悲观消极情绪影响,自然会采取“躺平”的生活方式。其次,从“沉溺心理”角度分析,当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娱乐生活日渐丰富多彩,人们沉迷于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中,如手机游戏、短视频。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而不愿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由此产生了“躺平”心理为自身的逃避行为寻找借口。再次,考虑到90后00后多为学生群体,我们可以引入“心理补偿”进行分析,所谓的“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是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里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发展,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需求。多数90后00后个年幼时物质生活较丰富,生活相对富足,然而却要面对较大的学习等现实压力,导致童年生活缺失部分的快乐无忧,随着不断成长,到大学阶段,为了弥补这种缺失,便采取“躺平”的生活方式,以“躺平”心理来完成对于童年缺失的自我修复。

1.3 国外类似“躺平现象”产生及原因——以英、日两国为例

纵观全球各国历史,“躺平”的社会现象并非只有在中国发生。全球范围内都曾出现过类似“躺平”的社会发展现象。自20世纪中后期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陆续出现社会“躺平”现象,其中又以英国“尼特族”、日本“低欲望社会”最具代表性。从分析其它国家的“躺平”现象当中,去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发现其内在具有的一定的共通性,这对于我国当前的“躺平”社会现象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1 英国“尼特族”

严格意义上讲,“躺平”现象的产生,其源头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于英国的“尼特族”,此后,这一概念被广泛传播于整个欧洲以及南非,对整个西方文明世界的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社会研究者们将“尼特族”进一步界定为五个方面:经常处于无业状态、低交流欲望、不愿参加活动或组织、投机心理者、自愿成为“尼特族”的人群。随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建设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随之普及,在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知识文化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也造就了部分高学历青年在就业时出现择业困难:英国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薪资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福利的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使得“尼特”群体不愿从事太辛劳的工作,希望工作既轻松又有高薪酬回报,因此呈现一种空等状态,成为“尼特族”。持续的“尼特”的结果,最终恶化成三不——不结婚、不生育、不赡养父母并依赖父母过活,由此对社会生产和发展造成极大负面影响。近三十年来,受全球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爆发等问题影响,尼特族的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已然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社会问题。

1.3.2日本“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社会”这一概念由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提出,用以形容当前的日本社会形态。所谓的“低欲望社会”,是以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等为基本特征所呈现出的一种社会形式,以“三不主义”为其内核:不想有责任、不想承担责任、不想扩大责任。自上世纪末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增长停滞,由此进入到“低欲望社会”。首先,在经济危机爆发前,借助发达国家的援助以及自身发展,日本正经历着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从身无分文的二战战败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们信心十足,仿佛繁荣永不会停止上扬。但当经济泡沫破裂后,整个日本社会迅速进入衰退。这一代的日本人见证了国家从顶峰走向低迷的全过程,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则不愿抱有太大的期望。其次,从意识维度来看上,日本就具有“低欲望”的潜在特征,虽然泡沫经济使得日本经济发展受创,但整个日本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还是很高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依旧优于大多数国家。经历泡沫经济的这代日本人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不需要为生存而苦恼,更加注重自身发展,不认同为得到社会认可而牺牲自己的个性。这种价值观念极大程度上影响日本人的生活行为习惯,也是“低欲望社会”出现的群体内在原因。

2.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躺平与反躺平的思路

2.1 中国古代相似的躺平观念(魏晋时期道家佛教)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躺平的观念。以“竹林七贤”来说,他们走的路子是道家的“遁迹出世”,意思是隐遁于尘世之中,隐藏自己的身形、志向,不为名利所动,做自己认为有价值、值得做的事情。 后世对此七人的称赞,多是为他们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或方式所打动,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他们选择躺平了。但事实往往并没有如此的浪漫与简单,他们七人身处朝代更替之时,已然是国破家亡,但有求国无路,对于司马政权而言,他们是前朝遗老,是想杀不能杀,想放不能放,只得监视控制,而他们就如同满人入关之后的汉臣,一方面是学汉字施汉法的千古名君,另一方面是异族入侵统治家国的仇恨,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对于他们“如何活着”是一个艰难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我们后人以为的简简单单的躺平。竹林七贤不修边幅,不可理喻的行为,如阮籍,穷途之哭疯疯癫癫,让人摸不到头脑如刘伶,装疯卖傻,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事实却是他活得很痛苦。因为世间一切皆非他所满意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切疯疯癫癫,茫然无谓的行为不过是对自己的麻醉。所谓躺平哪里是真的躺平,不过是另一种对所处现世无可奈何又无力改变的避世之举罢了。

躺平心理某种程度上和佛教的一些主张是相吻合的,北宋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在吸收学习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对自己的教义进行中国化,其理念在宋廷朝堂之间非常广泛,民间对佛教的信仰更是相当普遍的。佛教提倡的虚无和幻灭的价值,追求精神解脱,这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对国家政治和民间风俗带来消极影响,与中国儒家传统的成为圣贤君子从而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相违背,这种理念是相当不被中国传统的社会理念所接受的。在当下巨大的社会压力中,保持恰当的“佛系”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 但是过度的“佛系”就是一种“丧文化”,不利于自身的长久发展,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造成精神的空虚与迷失。

总体而言,从古至今并不存在所谓躺平,乱世名士且无奈隐退,治世名臣也喜好佛家幻灭。那些我们今天看来的优与美,潇洒与放纵,可能是他们本身对自己无奈人生命运的表演,也可能是后人根据自己需求对他们选择性的呈现。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时,还是要多方位地了解其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去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复杂性,不应该仅仅看到某些浪子侠客快哉文人所谓“躺平”就去盲从,当时的社会黑暗且腐朽,他们看不到希望与改变,这只是他们的无奈之举。而我们与前人有着根本性的的不同,当下祖国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国家欣欣向荣,给每个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社会处在巨大的历史机遇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且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千年之前,我们要做出一些进步,要以史为鉴,明自身,抓住古代迁客骚人,贤臣名相在“躺平”上的思想关键,学习他们豁达,不与人争,这不仅仅是乱世生存策略,治世修身之法,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性。

2.2 传统文化中正向的文化思路(唐宋时期为基本盘)

如何反躺平,重要的是心中有信念,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理念,忠君爱国思想,儒家修齐治平的大道对躺平心理的开解有着重要意义。

从两位传统文人的人生历程来谈,一是杜甫,二是辛弃疾。

杜甫文学作品体现的忠君爱国心怀人民的思想主要表现以下两个。一是表现了“仁民爱物、以民为本”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二是表现了“忠君爱国、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杜甫一生关心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这不仅仅是他的人生理想与抱负,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不会因为自己出身卓越而躺平而压迫百姓。在诗歌创作中,他极力为民呐喊,为民而歌。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他人文思想的主旋律,更是他不甘躺平的写照。杜甫终生以天下兴亡国家兴衰为己任,对祖国充满了无比的热爱和眷恋,那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充满了对人民大众同情与内疚。杜甫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忠君爱国观念上,但他不是一味的拥护统治者,他敢于批判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行径,对此深恶痛绝,体现了杜甫忠君爱国与爱民重民人文思想的高度统一。社会责任感明确的体现出杜甫对躺平的态度,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戴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而躺平这种对社会不负责任,辜负父母期望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提起辛弃疾我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愤忿不平的一个词人,但大多数人对其的了解也仅仅止步于此。辛弃疾的愤忿不平大多来自与对家国破灭的悲哀和南宋朝廷的无能,他毕生投身于建功立业与文学创作,自负且坚韧,但始终心怀拳拳报国赤子心,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未曾击垮他,固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理念,但辛弃疾家庭的因素也深深影响了他,身处在官宦世家,身处官场的家庭让他更清楚地看到了民族国家人民身上的压迫,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火种,更是不甘的火种。寻常人无外乎靠着家族的庇荫早早躺平,学着统治者直把杭州作汴州,要么甘心认命,也是躺平,过一天算一天。但辛弃疾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这正是其难能可贵的地方,因此我们才称其为英雄。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作为全词中最令人,悲哀痛心疾首的一句,准确地写出了辛弃疾不愿躺平,但对国家时局无可奈何的心态。在这篇词中通过“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来直接表明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社会黑暗现实。全文多处用典,生动准确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悲痛悲哀,或者说扼腕痛惜。报国无门,沙场不得,也暗示了被朝廷主降派陷害的无奈和内心的凄凉。某种程度上,后半部分的抒情也隐含着一种隐居的心态,而这种情绪与当时的社会悲哀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隐居的心态并不是所谓躺平,而是一种无可奈何后的恨铁不成钢,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就好像掩耳盗铃。但最后辛弃疾通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的壮志豪情之句,来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对于朝廷定会光复中原,一统天下的希望,以及相信社会会走向更好的期待。

不论如何,辛弃疾都用自己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今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对于今后爱国主义的传播与推动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更好的让今天的我们通过辛弃疾的词进一步了解到了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的屹立不倒的伟大精神,对于普通人来说,该学习的是辛弃疾本身的坚持,浪漫与单纯,而不是遇事则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好的做一名符合新时代,新浪潮,积极面对挑战,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青年。

最后我们来看“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先生称其为“横渠四句”。陈来先生说:张载提出的这“四为”是封建时代思想家所广泛认同的理想,“民胞物与”是这些知识分子的一曲正气歌,它哺育了许许多多志士仁人,激励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救邦国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终生奉行道德理想,生死利害一切置之度外,这也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始终高扬的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整体上是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在其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问题与挑战。就业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凸显、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等,面对种种问题,个体感到压力倍增,看不到希望,进而选择“躺平”,这也可以理解,但选择“躺平”无法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在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要选择去改变自己、强大自我,首要的便是端正个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宗教和道德观念,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对传统文化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其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增强内心的坚韧与勇气,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此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躺平心理的发生,消解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衡秋歌.后疫情时代大学新生入学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3(07):125-127.

[2] 陈洁.后疫情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策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73-75.

[3] 王健、张晶、王雪雯.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进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04):89-92.

[4] 许一芳.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探究[J].数据,2022(10):195-197.

[5] 林丹、朱智威.以庄子生命哲学解构“躺平主义”的文化症候[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2):12-17+24.

[6] 丰怡霞、牛俊美.青年“躺平”的现实成因与超越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133-136.

[7] 章文宜、莫少群.解读青年文化症候:“躺平”模因的感觉结构分析[J].未来传播,2022,29(04):26-35.DOI:10.13628/j.cnki.zjcmxb.2022.04.011.

[8] 王梦然,杨频萍,陈立民,顾敏. 拒绝“躺平”,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N].新华日报,2022-05-10(003).

[9] 朱志勇、韩东时、李瑾皓.认知隐喻视角下网络热词“躺平”的语义泛化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05):74-78.

[10] 谢广营、兰春玉、吴胜艳.当代青年“躺平”的原因、风险及防控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3):1-5+16.

[11] 霍广田.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01):28-31.

[12] 令小雄、王亚妮.“内卷”“佛系”“躺平”:概念演进、边界层序及矫治策略——基于文化哲学视域的诠解[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03.

[13] 同雪莉.青年“低欲望”的“困”“惑”与韧性调整[J/OL].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03.

[14] 古丽美娜·阿地力江.儒家慎独思想对青年“躺平”现象的启示探究[J].文化产业,2022(35):72-74.

[15] 王自华、翟广莹.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文化构境与破解之道[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6):37-46.

[16] 张春光.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动向、问题原因及实践对策[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3.33(01):156-160.

作者简介:党子谦(2002--)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