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齐 皓 “陶瓷之路”视阈下粤港澳港口群文化景观的研究与重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3-12-14 09:51:12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齐 皓
广州新华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唐宋以来,我国陶瓷对外贸易兴盛起来,形成了与“丝绸之路”齐名的“海上陶瓷之路”,也出现了如广州、佛山等闻名遐迩的城市码头。本文针对粤港澳港口群,梳理唐宋以来南海古代“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的兴衰历史,主要探讨广州、澳门、香港、潮州、汕头、阳江、湛江、江门、佛山等港口群外销瓷、相关瓷业和陶瓷输出的线路,从瓷器、瓷业与瓷路三个方面研究海上陶瓷之路的文化景观的构建意义、对策与路径。
关键词:海上陶瓷之路;粤港澳港口群;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D21 

文化景观是风景、建筑、河流、地形、桥梁、道路、交通工具以及人群和物品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反映社会文化和区域地理的双重特征。而“海上陶瓷之路”是中国瓷器长期大量输出的特色“文化景观”,唐宋以来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一度繁荣至极,富有文化自信的“瓷国”形象享誉于世。
1.粤港澳港口群文化景观的内涵:瓷器、瓷业与陶瓷之路
“陶瓷之路”主要是海上陶瓷之路,不仅是中外陶瓷贸易的海上通道,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之路,更是我国海洋文化人文景观的兴衰和重塑之路。瓷器、瓷业与瓷路是粤港澳港口群“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
1.1 瓷器
不少人称瓷器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唐宋以来的古代中国制瓷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瓷器是海上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瓷器外销和古代海上陶瓷之路对古代中国的经济贸易、行业发展和文化交流构有重要作用。
从唐代开始,中国大量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接连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这些瓷器称为“外销瓷”。从广义上讲,外销瓷是朝廷赏赐给外国使节或民间买卖(包括赠送)国外商人而对外输出的瓷器。
从产地讲,外销瓷主要来自景德镇、龙泉、吉州、广州、潮州、德化、河北、漳州、石湾、长沙等地产瓷区;从工艺来说,外销瓷主要有青瓷、唐三彩、青花瓷、广彩、青釉瓷、白瓷、黑瓷等;从功用来说,有日用瓷、艺术瓷、观赏瓷、陪葬瓷、收藏瓷等。
外销瓷不仅仅是中国对外输出的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总体来说,外销瓷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外国人接受赏赐、赠礼或购买的具有中国传统元素造型、装饰且备受外国人喜欢的典型中国瓷器,另一种是由西方人定制造型和图案,按照他们要求或提供图纸制作出来的中西合璧的“洋器”(如广彩瓷)。无论是诸多外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精品,还是流落世界各地的外销瓷;无论是各陆地窑址挖掘的古瓷器及其碎片,还是沉没海洋多年陆续被打捞的“出水瓷”,都可以再现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海上陶瓷之路文化的繁荣,透过历史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壮美的瓷器文化景观。
1.2 瓷业
唐宋以来,中国瓷业一度相当发达,名瓷名窑辈出、各具特色。宋代,不仅有八大窑系(定窑、越窑、钧窑、建窑、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以及景德镇窑),和五大名瓷(定、钧、官、哥、汝),而且有长期官窑(御窑)和民窑并行生产的历史辉煌。
海上“陶瓷之路”客观上促进了国内各地瓷窑的生产与兴旺。江西的景德镇、吉安、临川、新干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很快,浙江的越窑、长江中下游的长沙窑和越州窑,还有广东的佛山、潮州、三水以及福建的南安、漳州等地,当然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陕西、湖北、湖南、山东等地也迅速生产外销瓷器。
宋元时期,海上陶瓷之路发展到鼎盛,海上陶瓷外销数量和质量均达到高峰。元政府限制私人贸易,但保护海外贸易、鼓励陶瓷外销。在当时,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沿海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广东、浙江、福建的陶瓷生产也发展很快。
唐宋以来,中国陶瓷业生产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是海上丝绸之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
1.3 陶瓷之路
陶瓷之路主要是海上陶瓷之路。粤港澳港口群所在的珠江是“瓷路”重要出海航道。广州在海上陶瓷之路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唐代,我国有著名的“三码头”:明州、扬州和广州。明清“海禁”时期,广州发展为海上陶瓷之路的主港,甚至成为唯一保留的对外贸易港口,较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一口通商”状态。
粤港澳港口群是中学西渐的第一站,也是“陶瓷之路”主要集散地。粤港澳港口群优势明显。以广州为龙头潮州、阳江、汕头、佛山等齐头并进的广东港口群,是中国内地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海上输出地;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中转港,以其香港天然良港群的优势,在古代陶瓷之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澳门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曾经是远东最繁荣的港口之一,是联结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海上丝路贸易大循环的枢纽,欧美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美国等)长期把澳门当成中国陶瓷贸易的不可或缺的港口。
可以说,粤港澳港口群作为陶瓷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粤港澳港口群海上贸易长盛不衰,在古代陶瓷之路中长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针对粤港澳港口群古代陶瓷之路文化景观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的兴衰研究
一般学者认为,粤港澳港口群“陶瓷之路”始于汉唐,盛于宋元,明清走向衰落,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宋元两朝,中国制瓷技艺的不断进步,瓷业快速发展,瓷器的生产和外销十分繁荣,海上陶瓷之路逐渐进入鼎盛时期。“市舶司”的设立和政府管理的加强,推动了中国海上陶瓷贸易的第一个高峰期的产生。瓷器海外贸易在明代已达空前规模,巨大的利润促使海外各国纷纷来华进行陶瓷贸易,把中国瓷器输出到亚、非、美、欧等国家各地。
明代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朝贡贸易明显衰落,但民间贸易逐渐活跃。广州和澳门的“内外港的二元中心体系”逐步形成。广州港的海上贸易呈现常态化,而澳门至亚、欧、非、美的海上航线也是海上陶瓷之路新的亮点。
清代,“一口通商”使得广州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的海上贸易港,中西各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全部集中在广州,广州港海上贸易的近代化发展十分明显,也推从广州、澳门港口群全球性贸易网络的最终形成。“海禁”以后的明代政府的开海贸易,展现了粤港澳港口群对外商的开放和包容,瑞典、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以及老牌劲旅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船纷纷抵达中国,新老殖民主义慢慢转换。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英贸易一直是中外海上陶瓷之路贸易的最核心的部分。之后,美国“中国皇后号”经澳门抵达广州,标志着中美海上直接贸易的发端,也表明中国陶瓷之路的海上贸易全球网络趋于成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殖民主义的推动,海上陶瓷之路的具体航线开始外移,由靠岸、沿岸、近岸出行到远洋航行,标志了海上陶瓷之路航线的成熟。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欧洲人的炮艇渐次临海东顾,昔日东西方频繁交流的平等贸易桥梁被血与火的对抗冲突所替代,海上陶瓷之路的文化景观被侵略者的炮火所淹没。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在广州实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行商制度被迫废除,粤港澳港口群“陶瓷之路”文化成为“最后一抹晚霞”,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被迫结束。
3.重构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的当代意义
海上陶瓷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各国之间人员往来、物资运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不可否认,中国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以粤港澳港口群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播主要是从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的输出与传播的过程。所谓高势能文化,就是代表社会前进方向和时代潮流的先进文化,低势能文化是一种相对较落后的文化,低势能文化需要吸收高势能文化的特性,也不排除高势能文化会小部分受低势能文化的反向影响,中国瓷器的外销和海上陶瓷之路就是明证。
可以说,海上陶瓷之路自唐宋以来,两千多年的丝路历史,从来没有中断,更没有消失,曾经的低谷时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更好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垄断与控制世界海洋、独霸海上航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条久远历史、灿烂文明的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景观对海上“陶瓷之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有重要作用。从文化学、社会地理学、海交史、考古学和区域国别学等角度,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视野梳理古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演变及衰落的历史进程,探讨其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构建的价值、内涵、路径、模式与对策,促进湾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服务打造“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很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2013年9月之10月期间,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多数认同。如今,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主要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已经成为全球开放合作、改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瓷器出口航线不断拓展,瓷器海外贸易持续繁荣,瓷器出口地不断增加,极大地彰显了东方瓷国的文化自信。英文中,“china”既是指“中国 ”,又是“瓷器 ”的意思。也就是说,瓷器是中国,中国即瓷器。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瓷器对世界影响有多大,当时东方瓷国的文化自信可见一斑。
4.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的构建路径
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重构,是国内外大变革的时代之需,是建设海洋强国之需,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需,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之需。为了加强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再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共建交通站点
研讨广州、阳江、潮州、汕头、香港、澳门等交通站点建设,完善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大桥通行体制,优化粤港澳交通便利通道。
4.2 复原沉船线网
南海I号、南澳I号等南海沉船点群复原重构,加强沉船出水瓷修复、考古与数字保护。
4.3 再识海丝人物
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人(使节、商贾、航海家和海盗等)和物(船只、用具等)的大众认知和体系再造。
4.4 重兴丝路线道
兴建陆上丝路(窑口、驿站、驿道等)、海岸丝路(沿海海岸遗存)、近岸航线、近海航线及远海航线等相关线道和航路。
4.5 繁荣现代集市
加强广交会、深交会、潮州商城、香港集市、澳门都市等贸易集市建设,促进陶瓷的国际化贸易大发展。
4.6 建设港口群系
提高粤港澳协作互通建设水平,大力建设广州、深圳、珠海及香港、澳门等港口群系,加快海关、物流和贸易等合作与协同。
4.7 振兴陶瓷工业
关切相关窑场,扶持国内瓷业,追索外销名瓷,促进陶瓷回流,重修瓷路驿站。
4.8 整修沿线景点
整修十三行原址、南海神庙、光孝寺、莲花塔、历史废港和港市遗迹等景观,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
4.9 复兴丝路文化
加强瓷路文化交流与保护,传承丝路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的村落或街道,构建新海丝陶瓷之路文化景观的路径图、时间表、航线网和总框架。
4.10 筹建海丝文化公园
在广州、湛江、阳江、潮州、香港和澳门等地合建或分建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突出海上丝绸(陶瓷)之路文化景观的社会价值。
总之,中国瓷器世界输出的千年历史,可以说既是中外海上贸易的典范,更是中国陶瓷文化传播的范式,也是中国从一个海洋弱国向海上强国奋进的历史。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建设海洋强国、复兴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是相互支撑的战略实践。毋庸置疑,传承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历史文化,再造精美壮丽的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梅彬.海上陶瓷之路[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07
[2] 白晓霞主编.百川汇南粤——海上丝绸之路对岭南文化的影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12
[3] 刘瑜梅、郑君雷.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文化遗产价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8
[4] 肖宪.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M].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04
[5] 刘淼、胡舒扬.沉船、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7
[6] 齐皓.广州港“海上陶瓷之路”的文化价值[J].科技新时代,2023(1) 
[7] 齐皓.宋元以来东方瓷国的文化输出——兼论广州港海上陶瓷之路的中学西渐[J].卷宗,2023(1)
作者简介:齐皓,广州新华学院教授,从事区域文化遗产、港口遗存与海丝瓷路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科2023年度课题岭南文化项目《唐宋以来粤港澳港口群“海上陶瓷之路”文化景观构建路径研究(GD23LN09)》和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与文化研究团队(202WCXTD010)》的阶段成果之一。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