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钟橙 网络圈群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4-02-12 11:44:10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钟橙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299

 

摘要:网络圈群化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网络圈群化的特点为网络圈群影响的广泛性与复杂性、直接性与闭环性、网络圈群构成的虚拟性与真实性、嵌套性与叠加化。网络圈群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凝聚力、亲和力、主导性都造成了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树立理念、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实现产品的有效供给、建立制度保障四个方面的策略加以应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圈群化

中图分类号:G64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将一部分现实社交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网络当中,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活动的人数和次数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民众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原有的社交生活状态逐渐被一种全新社会生活状态所取代。“网络圈群”的形成正是通过网民们运用QQ、微博、哔哩哔哩、论坛、微信等方式寻找与自身兴趣、地域、工作、学习相投的人,并由这些人们组建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聚合群体,随着网络使用次数的增加,这种群体也呈现出极强的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要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则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网络圈群化的特点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因时因势优化策略举措。

1 网络圈群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点

1.1 网络圈群影响的广泛性与复杂性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特征,这是因为网络交往冲破了现实交往的空间限制,交往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大学生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交往,交往开始具有了向网络空间无限延伸的特点,这便是泛化的具体体现。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出现,在网络圈群中又分化出更多的小圈群,如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划分的圈群。许多网络圈群并没有设置准入条件,只要大学生想加入便随时能加入,这便是网络圈群的开放性特点。网络圈群化在给大学生带来信息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网络圈群中的人们虽有在某些方面对于某些问题具有相似观点,但大学生对于同一圈群内的成员加入圈群的动机,以及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的好坏难以辨别,很容易受到非主流价值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同时,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的真假、谣言的传播,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各个网络圈群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但又可以并存的关系,大学生加入的网络圈群往往不只有一个,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与其他圈群进行互动,由此导致了较为复杂的影响。

1.2 网络圈群影响的直接性与闭环性

如前所述,网络圈群是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和通信工具寻找与自身兴趣、地域甚至工作相投的人而形成的网络群体。大学生加入并且在里面发表意见的网络圈群都是自己所感兴趣的网络圈群。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圈群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大学生在网络圈群中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也是非常高的。网络圈群对加入其中的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入而直接的,这一影响形成特有的圈群目标与文化,创造了在圈群内的共享性话语。以在大学生中较为热门的追星现象来看,由追星产生的各个偶像的粉丝圈群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网络圈群,粉丝群中的成员有共同追捧的偶像,成员对于合作应援打投乐此不疲。类似于这样的网络圈群满足了大学生自认同感、归属感的需要。网络圈群也具有封闭性。一些网络圈群对于想要加入其中的成员有准入条件设定。网络圈群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与排他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加入一些网络圈群必须满足一定的准入条件。在特定的圈群中,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来源与内容都较为固定,接收到的信息成为一个信息闭环,不愿意接纳新鲜观点和事物,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信息茧房”。

1.3 网络圈群构成的虚拟性与真实性

现在人们经常使用到的家庭群、同学群等网络圈群,都是以现实社交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些网络圈群的构建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在网络世界的延伸,而这种延伸是基于现实中强关系互动的便利而建构起来的,目的是强化现实生活的互动。在这些网络圈群中,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建构的,比较正式且带有教育目的的圈群,如班级群、宿舍群等;另一部分是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自行建构的基于个人情感联络需要的圈群,如家庭群、朋友群等。除了基于现实生活中基于强关系建构的网络圈群,弱关系也能建构起网络圈群,这两者建构的网络圈群在对象上有所不同,基于强关系建构的圈群的对象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人,如同事、朋友、师生等;弱关系建构的圈群的对象,是大学生基于一定的兴趣、爱好但在现实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大学生对于后者的热情要大于前者,愿意在后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为了找到自己“心仪”的圈群,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在不同的圈群中考察。当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圈群之中时,无法避免的要与圈群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当交流进一步深入时,网络社交也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对于大学生来说,线下交往即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可以与线上交往即网络社交相互转化,这就形成了网络圈群虚拟性与真实性相互交织的特点。

1.4 网络圈群构成的嵌套性与叠加化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会出现只有一个网络圈群的现象,其表现为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网络群体,是一个圈群与另一个圈群或者与多个圈群的复杂相加或是相互嵌合的结构。导致这种相加和嵌合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因兴趣导致的性质相同的圈群的嵌套与叠加,大学生对于网络圈群的选择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对某些事物的的兴趣,嵌合程度与因兴趣加入的网络圈群呈正相关的关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越广泛,嵌合程度就越高。二是根据大学生对于自己周围关系的熟悉与否,构建网络圈群。此外,他们还必须考虑到由他们的重要关系所产生的网络圈群,并由此决定参与某个圈群的程度和频率。由于QQ、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公共性网络社交平台众多,大学生参与网络圈群呈现出嵌套、叠加的特点,参与的方式更也加便捷、灵活。由于加入网络圈群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加入和参与不同的网络圈群的,这将形成多层次的叠加效应。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圈群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2.1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网络圈群文化中包含的非理性因素使高校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并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危害。尤其是在当今圈群化的社会中,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更容易博得人们的眼球,忽略了某些事物的理性和真相,产生了极化的心理倾向。缺乏甄别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其诱惑,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物欲陷进中无法自拔,甚至踏上不归路。这一现象的产生并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向理性化方向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体用合一的方式,在将理性的观念灌输给学生的同时,有一整套完善的框架与理性理念相配合。要想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目的,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和道德情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以文化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会受到网络圈群中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一元主导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影响。

2.2 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网络圈群中的大众文化娱乐至上的特质正是大学生青睐其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学生加入网络圈群的重要原因是与线下呆板的人际关系相比,网络圈群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相处状态更利于他们真实情感的表露,娱乐性和趣味性也远超线下。许多大学生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陷入网络的虚幻愉悦的陷阱,长期如此则会导致精力难以集中、逐渐失去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等融入网络圈群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时代和人民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出色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达成为大学生铸魂引路的目的。以娱乐性为主的网络圈群大众文化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形成。

2.3 肢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要求

网络圈群中各种文化样态都有自己的拥护者,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网络圈群中文化品质的良莠不齐,满足可其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需求,但却造成了文化价值取向的混乱,使得主流文化的导向性难以发挥。新时代高校更要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积极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书写主流文化故事,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在各种思想观念与价值形态的碰撞中,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在悄然转变,人们对于自己曾经坚守的信仰也产生出一些不确定。与网络圈群中大众文化的多样性相同,网络圈群中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样性的倾向,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会形成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少部分人则反之。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地位正面临着网络圈群中一些文化的挑战与威胁。

2.4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在网络社交中,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不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固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接受着别人传播的信息,表达意见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一条微博、一条朋友圈信息就能简单的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念传递给了特定圈群的人们。网络圈群这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滋生出一些不利于大学生精神健康发展的内容,各种不良思想充斥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里。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主导性是相斥的。在过去数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往往更加重视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被重视。网络圈群中文化的自发性需求与强调主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矛盾日益突出,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3 大学生网络圈群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网络技术背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助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就必须将网络圈群中的有利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助推网络圈群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 树立重视网络圈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在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背景下,对于网络和网络圈群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必须重视起来,不能仍停留在以校园中、课堂上那种传统的思政课的模式上,对待网络圈群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和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一视同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必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有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转化为网络圈群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只有这样,网络圈群中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网络思潮才能被势如破竹的正面的、主流的声音所战胜,才能在网络圈群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3.2 打造清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一方面,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首先积极落实以《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为主体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其次,明确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网络服务商对于自己的网站负有监管职责。对于一些存在登载不当言论、造谣性质的言论的问题严重的网络社交平台,相关执法部门应该以法律法规的要求,责令其整顿乃至关停。最后,从网民入手,引导网民通过正规渠道发表正确言论,不应该盲目跟风。以此塑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及时关注互联网舆情导向并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圈群的舆论生态极易收到外界信息的干扰,一些错误思潮和非主流观点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在网络圈群中对个别敏感信息进行识别,对舆情导向进行充分研判,做到思想先行。

3.3 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在对网络圈群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设计要以对应网络圈群的核心议题、成员构成、活动方式为依据。一方面,网络圈群中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决定了信息的内容。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4]只有融入大学生群体之中,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网络圈群,并从中寻找他们所热衷的事物,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接纳他们的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为基础,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并在其帮助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实施思想引导,以满足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更高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网络圈群议题设置。要在网络圈群中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首先要把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议题的设置可以根据社会热点或高校学生较为关注的事件而定,在议题确定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积极的引导议题的发展进程,使议题从始至终保持着鲜明的政治性。这样就能确保议题导向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3.4 建立网络圈群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意见》为们建立网络圈群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指明了方向。首先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的网络圈群工作纳入实际考核的工作量,其中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作的网络引导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将众多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到线上网络圈群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撰写的优秀网络文章纳入职称职务评聘工作中。通过职称职务评聘的指挥棒,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实地开展网络圈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4):11-1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8.

作者简介:钟橙(2000—),女,汉族,湖南永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