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马新玲 试述激发大学生智慧潜能的路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4-02-12 11:47:52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马新玲1、2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社会普遍视大学生为人才。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激发,脱颖而出,走向工作中能如鱼得水、独领风骚,被视为“人才”。从古至今有许多知名学者力图对“潜能”做出自己的解释,梳理学者们的观点,文章将潜能概念解析为三个层面,发现“潜能”与“非潜能”共存、潜能受内外力作用的影响并镌刻着价值。潜能能否激发,关乎自己、他人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从高等教育实际出发,笔者论述“被允许”的潜能是激发潜能的最佳情境,不以同样的标准去刻画潜能,将大学生潜能引流而激发出来,探索激发大学生智慧潜能的路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智慧;潜能;非潜能;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了党中央的深谋远虑,也为高校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1]。大学毕业生是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在高校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和成长生态,是构建人才工作的新格局。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需要不断创设适宜潜能发挥的内外情境。大学生的智慧潜能是以人的先天自然察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结构。
目前,轻视大学生潜能的发挥正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软肋,这根软肋首先要被放在“被允许”的条件下去发育,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潜力、激活大学生内涵的体制机制和氛围环境,是我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潜能的含义和内容
(一)国内外学者对于“潜能”的释义
自古以来,“潜能”这个词就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它频频出现在一些论述教育和发展的文献中,尽管到目前为止的科学理论并没有对潜能这一概念进行过明确的解释,但从古至今仍然有知名学者在试图探讨这个词语,并力图做出自己的解释。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写道:“潜能是运动和变化的本原,它在他物之中,或者作为他物在自身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潜能一方面是一事物使另一事物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事物内在之潜能使自身由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变化。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在继承亚里士多德潜能思想的基础上对潜能进行批判性的再解读,阿甘本认为潜能的本质是潜能和非潜能共属一体,非潜能处于更根本的位置,正是有了非潜能,中止了潜能的现实化,潜能才得以持存。作为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谢弗勒在《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人的潜能理论,指出传统的潜能概念始终蕴涵了三个神话:稳定性神话、和谐性神话和价值性神话。这三个神话导致了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潜能。谢弗勒对这三个神话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三种替代性的观念:作为形成中可能性的潜能、作为形成中倾向性的潜能和作为形成中能动性的潜能。
(二)概括大学生“潜能”所包含的内容
1.潜能与非潜能同时存在,也可以彼此转化
大脑潜能就是指思维主体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可能发挥却又尚未得以发挥的那部分能量或能力。由于人有“未待定性”特点,所以即使有些尚不存在的东西却也随着人的每一项新颖的活动或每一种新的对象化因素、价值性因素等新的刺激和影响而逐渐产生出来。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潜能与非潜能同时存在,也可以表达为看似有实则无,看似无实则有。实践证明,只要有“新的因素”不断刺激,其尚未存在着的“潜能”也会按其自然规律与日俱增。同时当人拥有的某种潜能固定下来的时候也会选择发挥或不发挥,会以某种个人的情感与意志保存自己。
2.潜能在内外力的作用下被推动、显现或削弱
人的潜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即各种潜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因为人的潜能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人的潜能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2]。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其潜能的生物性表现在内力、社会性表现在外力,无论是内力和外力都对显现或未显现的潜能起到助推、阻滞、削弱或者是促进作用。
3.潜能的实践特征镌刻着价值判断的需求
康德认为,人类所有的行动都是有目的的。人性就是一种潜能的表达,表达为人类所采取的行动,行动后会产生结果,得出结果后人们又会反思结果并产生新的情感与意志,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价值判断,昭示着人们以后会采取什么行动,规避什么结果,这是人的内在价值判断。与内在的价值判断交织着还有外在的价值判断,道德的指引、规则的约束、文化的影响、教育的培育,都对潜能发挥着不同的外在价值判断作用。潜能的实践性镌刻着无所不在的价值判断,价值角色处在更高的位置,悬浮在潜能上空为它塑形。
(三)大学生“被允许”的潜能
关于潜能,再多的解读和挖掘也只是尽力的去靠近真相而无法得知满分的真相,但人们却可以猜想在何种情境下潜能会自己摘下面纱,将自己惊世骇俗的容颜呈现出来。潜能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前提注定了潜能需要被协载它生物性的主体与外界共同允许和接纳才有可能显现出来,最终被实现的潜能一定是“被允许”的潜能。在大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中,以激发大学生智慧潜能为例,将“被允许”的潜能分为三个层面来谈:“被自我允许的潜能”“被他人允许的潜能”“被环境允许的潜能”。这三个层面渗透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支撑着大学生智慧潜能被实现的可能性。
1.被自我允许的潜能
被自我允许是潜能实现的前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既包含理性的自我思考,也包含感性的自我感受,并且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和感觉将决定他们的行为。可见,自我意识并非单纯地镜子般地映照自我,而是影响着自我的功能。自我设定怎样的理想目标,选择以怎样的方式行动,获得怎样的生命意义,乃至成为怎样的人,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深刻影响。
2.被他人允许的潜能
被他人允许是潜能实现的基础。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挥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训练,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重要他人”主要有教师、家长、朋友、同学等群体,潜能主体身上负载的潜能得以实现很大程度上需要重要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3.被环境允许的潜能
被环境允许是潜能实现的关键。在这里把环境定义为大学生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这个定义是广义的,既包含了自然环境也包含了人文环境。潜能的实现首先需要相适宜的自然环境,比如生长在海边的人游泳的潜能被激发的几率会比较大,在常年冰雪纷飞的城市人们更容易学会滑冰;其次人文环境也很重要,热爱足球的国家更多的人被允许去参加和热爱这项运动,热爱音乐的国家到处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氛围,环境影响导致的内化结果,从广泛的意义上,又合成为人的潜能中的一部分,或作为催化剂提升或削弱原本的潜能。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角色定位,赋予高校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意义和责任
(一)从大学生的人才定位来看,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具有紧迫性
新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和逐步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教育水平和大学生的毕业标准在降低。相反,随着社会用人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标准也在提高,当今高校毕业生总体的科技水平、学习能力并不比精英教育时期的毕业生逊色,所差的仅是人生阅历、工作经验[3]。如果国家想要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首先要考虑在大学生的人才库中培优拔尖,那么这个储备库的底色与质地直接决定着尖端人才的概率与质量。从这个视角来看,在高等教育中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人才脱颖而出,为新时代做贡献,是很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艰巨的时代责任。
(二)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定位,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具有时代意义
固有的理念认为大学生的价值似乎不在当下,甚至曾经有学者将大学生的身份与“城市民工”的身份作类比,都有流动性的特征,但大学生却明显比民工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一直都是一个被期待的“群体”,在他人眼中他们充满了潜能,即使眼前的状况可谓是“白璧微瑕”,但仍然会认为今后的状况是“瑕不掩瑜”。大学生群体被关注、被赋予神圣的社会职责,大家将目光放在大学生未来,这种期待是大学生智慧潜能发挥的驱动力,也是对大学生群体已有的业绩经验总结。
(三)从大学生的能力定位,激发学生智慧潜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少而精,是社会上高素质群体。近20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性扩招,高等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在社会上,大学毕业生群体日益庞大,也有不少素质低下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大学生的负面事件也会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针对大学生,无论是国家的培养目标还是大众的角色期望,大学生都被认为集知识、能力、优良品质于一身,是一个综合素质胜于大多数民众的高素质群体。这也验证了大学生智慧潜能有下挖与深探的潜力,值得高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激发。
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智慧潜能的路径探索
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分层教育阶段,大学应当给予每一位学习者大放光彩的机会和空间,重视每一名“普通大学生”的潜能发挥,这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的人才培养的新诉求[4]。每一个大学生的大脑潜能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这其中有先天本能因素的作用,更有后天心理的、社会的诸多尚待认识的因素沉淀。在前文提到的“被允许”的潜能情境创设下,笔者着重探究激发大学生智慧潜能的路径。
(一)在自我接纳中释放潜能
在前文论述中谈到大学生的潜能价值已被外界定义和认可,那么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又是如何期待自己的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指出,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这个观点出发大学生应该具有激发自我潜能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据观察,高校的现实学习生活中,有不少大学生具有自我否认、自卑失落、生活单调、前途迷茫的心理。按照法定年龄,大学生已具备了成人身份,但就人生经历看涉世未深,生活内容单一,交际群体固定,思想的成熟度还未达到“成人”普遍程度。通过近些年媒体曝光的多起与大学生有关的负面事件都会让人“大跌眼镜”。大学生在历练的过程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有很多错误和扭曲的认知也伴随着错误的经验总结被内化了,潜能在自我打击中被阻滞了,糟糕的自我认知与体验甚至对生命都产生了厌恶感,那么属于光彩的那一部分——潜能,自然是黯淡的。
对于这类大学生,高校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重新竖立信心。教师要通过心理教育,疏导学生自卑失落情绪,疏散迷茫心理,发掘学生闪光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情绪,激发其智慧潜能。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能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其认知过程、意向过程和交际过程彼此链接、和谐运作,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和完善自我,来发挥智慧潜能。这一系列激发潜能的前提是接纳自我。要引导大学生承认生命的意义在于独特性而非完美度,只有承认主体的前提,潜能才能被进一步被激发和释放。
(二)在良性关系中召唤潜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个人良好的个性不断被培养,不良个性及时矫正和克服,潜能转化为现实并成为自我发展的动力,他们的潜能需要被老师鼓励。在父母的资助和爱护下,学业得以延续,稳定持续的经济及情感支持是大学生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学习的前提,在此阶段他们被家长允许可以将发展自己放在人生的首位,他们的潜能需要被家长支持。在同学及朋友的陪伴下,在良性的竞争与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潜能被映照出来,他们的潜能需要被同伴激励。教师、家长、同伴是大学生稳定交际中的重要他人,在与重要他人的良性关系中潜能被发现、被激励、被肯定,这是理想态。三个群体中无论与哪个群体关系交恶,都会扼住潜能的命脉。良性的关系是是大学生本身的赋能过程,更有利于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与机会,这称之为被他人允许的潜能。
(三)在能量互换中滋养潜能
大学要创造符合教育规律的育人环境,人的潜力的实现逻辑和教育规律根本上是内在一致的。凡是能够激发人的潜力,激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一切事物,可以说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良的环境是主体生存发展及顺利实现其活动的前提条件。相对大学生来说,有潜能培育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地方的自然资源、经费支持,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都是大学生培植育才的土壤。同时,大学生的人才素质、意志品质又以能量与信息回流的方式反馈至其身处的环境。自然环境以人为参照,人文环境因以人为尺度,主体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应对社会和他人负有一定责任,尽可能维持社会共同体的合理平衡。这称之为被环境允许的潜能。
四、结语
在高期待、高压力的环境下很容易造成学生急于求成、功成名就的价值度量心理,这完全打乱了潜能发挥的节奏,在潜能呼之欲出的一刻必是千锤百炼的加工和铸造的过程,是在准确的节奏下将潜能自然引流过程而并非是催化和压榨出来的,如果人才培养不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每个学生身上都会发挥出独特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汉青.学深悟透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绿色高等学府[N].湖南日报,2022-12-17(1).
[2]刘奎林.大脑潜能的本质特征[J].理论探讨,2003(6):37-39.
[3]朱明贤、郑克清.大学生的社会定位及荣辱观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42-45.
[4]幸泰杞、苑津山.困境与突围:普通大学生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身份定位与意义探拾[J].江苏高教,2022(10):67-73.
作者简介:马新玲(1982—)女,回族,新疆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新疆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教育机制研究”(编号:20BSH079)。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信:13032989651

编辑部投稿Q 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